对每个人来说,夏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或许是特意等待的那一场日出,或许是凌晨去看过的一片海,但是在这个夏天我们却与古镇邂逅,有了不同的使命。2022年6月20日,成都大学“五四青年实践团”来到成都市城厢古镇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探寻古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路径,助力古镇发展。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这是对城厢古镇最好的诠释。它不争不抢,不赶商业化的浪潮,也不在意知名度的大小,就这样静静沉淀着,为自己在现代化发展中又一次精彩地绽放而蓄力。也许你会对这样默默无闻的古镇一笑而过,不感兴趣,但当你深入了解时,我想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你会为它这一份“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我自己有海”的真诚与坚守而驻足。
图为城厢古镇——绣川书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乐秋 摄
绣川书院,四川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一级的最高学府。在成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讲解人员的生动介绍下,我们了解到绣川书院历史上对人才的培养,及近代以绣川书院考棚为发祥地的原金堂县立中学、城厢中学培育的包括流沙河在内的著名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千人听书”,它围绕李调元来绣川书院讲戏剧史的典故进行重点深化,完美复原这座宁静而沧桑的书院当初的空前盛况。在未来将会运用数字化投影手段,营造典故沉浸式场景体验,以艺术化的形式生动地打造了属于绣川书院的文化,寥寥数步间,带领我们跨越了书院千年悠悠的岁月印痕,领略那一份求学的炽热。
我还注意到在千人说书图中,存在一些女子的身影,这更让我感动。在那个女性饱受歧视和欺凌的年代,许多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不能识字不能发声,只能当命运的囚徒。但绣川书院却率先允许女子前来听书,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以性别为缚,只以知识作则,在当时又是多少女性,多少向往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内心神圣的殿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份胸襟更是它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图为城厢古镇——西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乐秋 摄
城厢古镇的最西端,可以说是这里文化和历史的集大成之地。有人甚至说,没到过西街就等于没到过城厢。320米的老街,一砖一瓦都藏着古镇昔日的历史,一草一木之间都是古镇人的故事。原金堂县衙署、三清观、余家大院、陈氏宗祠……我走在青石板路上,穿过幽深的小巷,与这些古迹邂逅,不经意的一瞥就是在和旧时光对话,习惯了城市的繁华与纷扰,这样一份宁静与放松更是难能可贵。
城厢西街,岁月也对它温柔以待,它好像不会被世俗所扰,一直按着自己的慢节奏生活,遗世而独立。有老人穿着汗衫背心,静立一下午,只为破了对手的棋局,打破宁静的只是吱吱呀呀的风扇声;有阿姨守着自己的花店,精心打理着,不定时送出一份浪漫;有少年骑着自行车飞过,清朗的笑声惊扰了古镇整个夏天……我被西街这一份淳朴和真实而感动。在采访西街居民时,他们也表达了对政府开发西街的支持和如今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幸福,流露了希望西街越变越好,能为更多人所知的愿望。
家珍公园、寿佛寺、邓公楼、烈士碑文……古迹林立,让我们不虚此行。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我们更为城厢这一份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而动容,它就是一座历史和文化的富矿等着人们来开采挖掘,如何保护和开发古镇,使之在现代化发展中也能不失风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带给人民更多幸福感,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命题。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展现责任担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现代古镇旅游发展现况,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让城厢古镇与新时代碰撞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家珍公园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乐秋 摄
人间有味是清欢。城厢是一个故事,时代的烽火与其相遇,被其触动,新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随着城厢古镇的不断开发,我相信它不会辜负古镇人的期待,带给大家更多美好的体验。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我们与城厢的故事永不落幕。(通讯员 周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