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以海之名 聚力扬帆青春誓约

  八月的海风微燥,太阳直射在海面上,折射出几缕细微光芒。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跟随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东海韵”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福建宁德霞浦县。在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用脚步丈量青春征途,收获了成长,用汗水书写属于我们的崭新篇章。

  伴随着朝阳出发,归于日落晚霞初上。怀着一颗探究海洋养殖业在当地基本发展状况的心,我们挥洒汗水,努力向着访谈的目的地行进。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小队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语言不通、提出的设想不具有实践性,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过来。“走一段路就播下一粒火种,与一个人交谈就获得更多收获。”随着调研的逐步开展,实践队员们对霞浦当地渔村海产养殖业的基本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面对部分村落存在的发展困境问题,实践队员们集思广益,迫切地寻找解决方向并提出设想,从一开始的毫无思路到后面略微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与留金村座谈会,并基于发展困境建言献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易哲 摄

  走过一条条山间小路,走在海岸边,听海浪的呼吸声。在这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霞浦渔村村民们最为纯朴真挚的感情。老一辈村民们并没有因为我们年纪轻而敷衍我们的询问,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热切地和我们谈论着渔村发展建设的种种问题,他们的热情就如同阵阵海风,一下子驱散了我们初次访谈紧张和不安的心情。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语言问题,一个问题反反复复问好几遍,他们总是耐心地回答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问询。

  池澳村的经历更是让我体会到了霞浦人民的热情好客。为了让实践队员们更真切地感受池澳村的海上作业情况,霞浦县日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前春先生还热心邀请我们出海近距离观察养殖鲍鱼生长。作为在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并不是没有与大海有过近距离接触,但是这一次的经历却与以往的经历大不相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给万千百姓带来的“大变化”,接触到了我先前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过的“民生民情”,那些在纸上有关乡村振兴的事迹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池澳海上记录访谈内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易哲 摄

  在海的那边看日出,在山的那边看日落。“山清水秀,碧海蓝天”是霞浦给我带来的最真实,也是最深刻的感受。霞浦的美值得用文字书写,也值得被记录留存。尽管我们访谈的安排非常充实,我还是时常忍不住“忙里偷闲”,用相机记录当下的美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身在其中,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图为实践队员在留金村海边看到的“金色沙滩”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易哲 摄

  在实地访谈复盘过程中,我无数次看到了访谈笔记中受访者提到的“青年”“专业人才”“返家乡”这样的字眼,这让我意识到,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离不开老一辈“渔人”的坚守和付出;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离不开青年人的“返家乡”助力。我辈青年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党的引领下,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更需要不以山海为远,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虽然实践活动只有短短5天时间,我们仅仅是去到了霞浦几个具有典型发展代表性的渔村进行访谈调研,并尽我们所能,针对几个村落的发展困境进言献策。我们所做之事之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可能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人去发现、去实践,将我们所学专业知识带到这样一个个村落中,星星之火,也终有一日能有足以燎原之势。

  通过这次“跨海走进霞浦渔村”的暑期实践活动,我更加能够体会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尽管由于疫情原因,我们的实践活动从原定的7月推迟到了8月,但是我们的热情并没有因为疫情的阴霾而消减,与之相反,我们有着“一拍即合”的默契,在实践中互相帮助,在访谈与总结过程中不断碰撞着思维的火花。有问题,带着思考和问题前行,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肯付诸实践,就一定会有所收获。(通讯员 石易哲)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