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在黄梅咿呀声中回溯时光

  咿咿呀呀黄梅调,袅袅青烟永流传。为学习领会非遗文化,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二组前往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学习了解黄梅戏历史。

  顶着炎炎夏日,我们踏入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搭载电梯,跟着讲解员詹健的步伐,来到了位于三楼的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一进入展厅,耳边便萦绕着咿咿呀呀、婉转多情的黄梅戏唱段《天仙配》,时光仿佛在婉转歌声中流转,我也好像进入了那个淳朴的年代,看着黄梅戏从萌芽渐渐壮大,流传至今。

  从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陈列的展品和讲解员詹健的话中,我们大致了解到黄梅戏的历史发展。黄梅戏的艺术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这个阶段黄梅戏形式简单,表演人员较少,大多为小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黄梅戏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及各个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此外还有一批新创作、新改编的经典剧目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风尘女画家》、《徽州女人》陆续上演。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电影,吸收了话剧和蒙太奇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更新的发展。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大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雨婷 供图

  时光慢慢悠悠,咿呀吟唱声将我拉回现实。我正在表演服装陈列前驻足,精美的头饰在展台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繁密的装饰透出历史的古朴与威严,圆润的珍珠乖顺地挂着,折射出温柔的光线。

  从村中人的随口吟唱,到在中国广受欢迎,再到登上国际大舞台,如今,黄梅戏早已经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在时光中不断完变化,不断完善,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它的喜爱。我们来到安庆,来到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调研学习黄梅戏,不正是出于这种情感吗?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这对于黄梅戏等非遗文化而言,难免丧失了一批传承者。优秀文化传承日益困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怎能置身事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开辟为平地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遇见荒漠,可以栽种树木的。”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传承黄梅戏、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责任,以自己的“生力”,将黄梅戏等非遗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此行过后,耳边的黄梅戏还在回响,心中的黄梅戏永远萦绕……(通讯员 凤雅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