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涞源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河北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2年7月27日,河北传媒学院青春河传实践团队来到保定市涞源县,用镜头感受着这一场乡村史诗变革。
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居民,或许都有一部先祖迁徙史,或为逃避战乱,或为摆脱饥荒,一头扎进由大山构成的天然保护屏障。一开始还能“靠山吃山”,到后来土地逐渐贫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不确定的洪涝灾害,逐渐变得贫困,而大山如桎梏,小路蜿蜒曲折,像一条橡皮筋把村子捆住,把他们与外界分割开来。
在这几天的走访中,我亲眼看到经历易地扶贫搬迁的每个人都在改写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新的生活又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定时的发生着碰撞。楼旁的阴凉地里,大妈们聚在一起唠着家常,轮椅上的大爷悄没声地听着,时不时插一句话进来,马路边的商贩正不断的招呼着客人……
这里是福泽园,涞源县易地搬迁的成果。
图为实践队员对福泽园居民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硕硕 摄
我们深入到居民群中,采访当地的老百姓的氛围也由含蓄变得热闹起来。在楼旁闲聊时,迁入的居民对我们说,这里楼房林立,环境好了不是一丁半点,现在看病也方便了,吃水也方便了,县里还专门开通了公交线路每十分钟一趟通向县城……好像什么都有了,但始终感觉缺点什么。
在我看来,易地扶贫搬迁,也仿佛是一场文化变迁。山里与山外、城镇与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互相交融,碰撞着每个搬迁居民的心。
楼下正乘凉聊天的大爷们告诉我,有几户人家还留在迁出地没有搬走,那里的人们开始种树。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曾经的贫瘠之地将会绿树成荫。树林丛中,已无人烟的陋室旧房将逐渐被时间残破,假如有后人寻访,或许只能通过一些依稀的遗迹来感悟这场沧桑巨变。
图为实践队员向南坡底村的小朋友展示拍摄内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硕硕 摄
我们整个团队在南坡底村进行了“卫生和防电信诈骗“宣讲,当地村民十分热情的配合着整场活动的进行。
我有幸邀请到村子里的一位老党员进行交流采访,老人不仅冲在抗洪前线,在疫情暴发的第一年,还义无反顾地守在村口值班。将近80岁高龄的他把乡村变迁和自己的心得经历娓娓道来,“当时闹饥荒,树皮都扒下来吃,哪能想到如今能吃饱、能穿暖。现在村子里面看病也方便,县里一年两次给老人们组织体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要感谢国家,感谢党。”
采访之余老人向我展示照片,那是村党支部组织老党员们游览西柏坡的合影,老人带回了一枚毛主席纪念章,摆在了柜子里最显眼的位置。
图为老人向实践队员展示光荣在党50年勋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硕硕 摄
我们实践团队一行人对涞源钢铁厂进行了探访,已经废弃的园区十分残破,我们在拍摄途中碰到了一户没有搬走的人家,阿姨很热情的把刚摘来的山杏洗给大家吃,“人家都搬走了,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习惯了,也就不愿意动了”在回答我的问题时,阿姨的表情略带含蓄的笑容显得不是那么自然,一条瘸了腿的流浪泰迪狗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破旧的居民区和阿姨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一切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圆满,但交谈之余从自己心底里觉出来的舒服,颇有些“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
离开这里时,我的视线久久不能移开那残破的牌坊,即使今时不同往日,但平凡依旧没有磨平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从苦中“味”出些别的东西来,这仿佛才是“吃苦”的真谛。从苦中品出甜,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成为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的工作重心。乡村振兴,要聚乡村发展之力,也要铸乡村振兴之魂。我想,在涞源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青年一代也将延续着太行山下的福泽,凝聚起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向着美好生活继续前进。(通讯员 孙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