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在乡村的热土上,唱响清华的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这首歌,是清华大学的校歌。而今年,适逢汪鸾翔先生创作校歌歌词100周年。在校园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听着校歌被唱诵;走出校园,我们渴望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乡村的热土上,唱响清华的校歌。

  带着这样的渴望,2023年7月10日,梅雨季刚过,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绍兴柯桥支队就来到了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驻在清华老校长罗家伦祖居所在的江墅村进行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校歌勉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时代的感召下传承和发扬清华行胜于言、低调务实的风格,在学习的过程中放低姿态,博采众长,谦逊踏实,上善若水。因此,这15天,我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向深扎在乡土的一群人学习实践经验。

  我们走在柯桥区江墅村、香林村、谢家坞村等村庄的田间地头,在率先振兴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在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脉络里,看到了“千万工程”的高瞻远瞩。在田间走着、在地头看着、在案头想着,我们触摸到了振兴乡村的科学路径——党的谆谆教诲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人民的久久为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人才的源源不断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图为支队走在柯桥的田间地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潇芸 供图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校歌蕴含着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乃至人类社会实现大同的美好希冀。在兴华村,我们见到了90后书记沈建强,沈书记三万多字的笔记本惊叹了我们每个人。在一笔一画中,我们在90后书记的笔下,看到了乡村振兴不能只靠热情,还要有专业技能的引入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就需要青年人要在党的领导下,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心怀对党的无限崇敬,我们来到了绍兴市劳动路369号。这里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同志的祖居,这里也是周恩来同志的纪念馆。我们系统学习了周恩来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深切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等共产党人的坚韧意志、为民情怀和远大理想。在重走上一辈人的长征路中,我们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伟大的共产党人们用他们的行动激励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支队党支部成员在周恩来祖居重温入党誓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潇芸 供图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大学里学知识、学做人:在大学中,学生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的培养提升,是要优先于、重要于技能与知识的。我们注重“立德立言”,在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无问西东”。在校园里,我们深受这样的精神的熏陶;在校园外,我们希望把这些精神付诸实践,传递给更多人。

  当我们知道稽东镇竹田头村榧香书舍有一群“山娃子”时,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书舍,与这些山区孩子们交流,希望通过一技之长点亮“山娃子”成长的希望之光。我们带来了系列课程:走进清华大学、“趣味物理”科普以及音乐、美术等美育,我们收获了孩子们的欢笑、掌声和眼睛中闪烁的亮光。在这一张张童稚的笑脸上,我们突然意识到向善、求真的意义。当下社会,知性思维占据绝对优势,我们不能否认它带来的巨大发展,但是我们更渴望诗性智慧越来越多地崭露头角。我们大学生,在校园中,要坚守对博通知识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图为支队与“山娃子”在榧香书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潇芸 供图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校歌描绘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师生其乐融融的传道、求学氛围,也向每一个清华人提出了深切厚望。江墅村是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祖居的所在地。我们借助已有的文化挖掘和建设成果,心怀向老校长学习的信念和丰富当地村民精神生活的目标,在江墅村文化礼堂,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以罗家伦校长五四的风云际会为背景的舞台剧《绍时风华》。

  “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时代燃烧。”这是我们从舞台剧的编写和排演中体会最深刻的一句话。从罗家伦校长“五四运动”的先进事迹到新时代青年人肩头担当的责任,我们深刻领悟到青年投身时代的伟大革命、建设的责任。青年人,尤其是我们还在接受教育的青年人,应该在把握时代脉搏、呼吸时代春风中,务实做学问,务实学做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图为舞台剧剧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潇芸 供图

  “水木清华众秀钟;行健不息须自强!”走过田间地头,在江南烟雨中,我们这群青年学生走出学校,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沃土上触摸社会的脉搏,在乡土中感受振兴的热潮,在乡村里见识青年的力量。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继续在乡村的热土上,唱响清华的校歌。(通讯员 权子昂 康林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