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防沙治沙,始于民勤,利在千秋

  8月1日至7日,北京邮电大学“绿染家园,邮你助行”社会实践团队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压沙劳动、与民勤县林业与草原局有关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并实地考察民勤县各水利节点、治沙基地、试验站等。

  作为一个从小在南方生活和长大的人,我对祖国的西北地区一直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从新闻报道或者人们口中所描述的西北也是黄沙漫天,被沙漠覆盖的印象。直到参加了这次来到民勤县的社会实践,亲身参与了压沙,进行了调研、座谈、学习,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在这几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向马俊河叔叔学习了如何通过废旧布料进行压沙,了解了民勤县的历史和治沙现状,并且了解了马俊河叔叔治沙的初心与经历;此外,我们同样采访了姜莉玲阿姨,了解了她和一些常年参与治沙工作的基层干部的经历。在民勤县这样一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正是因为有像他们这样有决心,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自己的精力和青春都投入到了民勤治沙工作的英雄们,民勤才能在两片沙漠的夹击之下而焕发出绿意,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并。

图为实践团队在民勤县夹河镇压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严文轩 供图

  通过到多个纪念馆学习了解,我才知道,民勤县的治沙历史由来已久。在很久之前,民勤是一片土地肥沃、环境优越的地方,但是因为过度的开荒和建设,导致了民勤县的荒漠化和水资源的短缺。眼看民勤就要被淹没于黄沙之中,第一代治沙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格局。经过70余载的防治,一片片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梭梭种下去,从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人进沙退”,民勤的生态正在逐年变好。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给我感触很大的其实是“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他们曾经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治沙,三代人的坚持奋斗,硬生生将风沙线往后逼退了30里。一代人干不动了,下一代人接着干,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奋斗在治沙一线,抵挡沙尘,绿染荒漠,他们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坚守来保证“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图为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的标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冠达 供图

  或许不在民勤这样的地方生活,你就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生活工作的艰辛。你也不能够体会沙尘暴到来时的恐惧和对社会的破坏。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了解祖国大西北地区无数人民英雄的事迹,为这些地方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在生活中节约一点水资源,保护身边的绿植,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份贡献。

  在社会实践的后几天,更多的是以参观和实地调研为主,在这期间我们去了许多地方,比如蔡旗断面、红安山水库、青土湖等地方。此外我们还和当地的农民进行了交谈,向当地水利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和学习,了解到了民勤县真的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方。尽管红安山水库汇聚了三条水流,但是想要养活整个民勤县还是有一定难度。听当地的水利工作人员介绍,在每年最缺水的时候,来自上游水库的供水甚至只有一立方水每天,这甚至不够一个人每日生活用水的开销。

  其实,民勤县水资源的稀缺也与这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过去青土湖里充满了水资源,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但是随着人们的开荒,生产和放牧,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土湖都干涸了,地下水位也下降到了几百米。知道现在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对生态的建设,民勤县的地下水位也在慢慢上升,青土湖也再次拥有了水资源,生态得以改善。

  我们还去了位于民勤县外几十公里的林场,看到了许许多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组织、企业、机构所资助种植的梭梭林,在过去这些地方都被黄土所覆盖,但是现在随着梭梭树的种植以及草方块治沙的进行,这些地方也出现了绿色,不再是黄沙漫天。但我也对此而产生了思考,在我生活的城市——昆明,人们从来不用担心沙尘的肆虐,普通的市民们也不用担心平日的生活用水会不足,只需要根据用水量交付水费即可。由此可能会有很多的人们从不珍惜水资源,有一些人们不爱护花草树木,而不知就在我们国家的西北地区,有那么多的人们在努力的节约用水,为了日常的生活用水的焦虑;有那么多人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为了建设西北地区的生态而努力。我想更多的人们应该了解这些地方,了解这些地方的生态、人民的努力。可能他们所浪费的水资源就足够西北的一位农民种植他的作物,他们所破坏的植被就需要护林员们顶着烈日在沙漠中忙绿半日才能种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正如我们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人没够独善其身,地球母亲的维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通讯员 王东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