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以爱农情怀浇灌兴农理想

  中国农业大学“农耕探索,田园连心”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于8月13日-19日在河南省新乡市杨街科技小院和王府庄科技小院开展社会实践。

  身为中农学子,爱农情怀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如何兴农呢?行前,这个问题已在我的脑中盘旋多时。行后,我的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以“脚踏实地”的自我标准,以“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做到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解民生、治学问。

  早晨五点起床,简单洗漱吃完早饭,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金色的玉米穗上,我们也开始了第一天的取土工作。初入玉米地,感触颇深。锋利的叶片,脚下的泥泞,密实的茎秆都好像在嘲笑我动作的生疏和模样的狼狈。硬着头皮,我拨开繁密硕大的玉米叶子,在玉米秆中间寻找一处“立脚之地”,叶片无情地划着我的脸、手以及一切裸露的皮肤,叶片上残留的前日的雨滴纷纷投向我的怀抱。几趟下来,我俨然是泥人一个。弹指间,太阳已高高挂在天边。炎热、眩晕、疲惫一股脑向我袭来,汗水浸湿了衬衫,手上的划痕隐隐作痛,即便这样,师兄师姐们仍然卖力地拧着土钻,不知疲倦地在田间诊治玉米的病虫害,回到小院又赶忙重新翻阅资料进行确认,书本上没见过的便积累下来,及时询问老师。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令人敬佩。

图为实践队员与科技小院师姐取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婉旭 供图

  师兄师姐自找苦吃的奋斗精神,严谨踏实的学习标准,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让我深深动容。师兄师姐的书本—田野—书本的学习模式,让我切身明白何为“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科技小院的师兄常说,“我们学农的,必须要深入农村,课本上的知识不与田间的实际联系,便毫无用处。”深入乡村,这短短四个字,谈何容易?难道听晨间鸟鸣,赏夜晚星辰便是深入乡村?当然不是。深入乡村意味着要早出晚归在田野采取土壤样本,诊治农作物病虫害;意味着要雨天抢救秧苗,旱日浇水覆膜;意味着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晾晒、烘干、称重、检测一个步骤都不能缺席,深入乡村更意味着你要日行数里以听民生所愿,上门问诊以求农民丰收之时笑开颜……我们天天所讲的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如果没有这些基层农业工作者,只能是纸上谈兵,遥遥无期。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可以形容他们,伟大是当时的我脑子里能蹦出来的唯一词汇。每天身披泥土的他们好像与伟大毫不沾边,是,他们是很平凡,平凡到镇上的村民都从未听闻,平凡到路人常把他们认成村民,平凡到他们只是全中国农业工作者中的亿分之一。但是他们确是乡村工作者中的最伟大的一批人,他们走访以求民愿,做事以致民富,他们将青春洒在广袤的田野,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图为实践队员与农民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婉旭 摄

  作为一名农科学子,我们应传承曲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袁隆平爷爷曾语,“育种必须要坚持在第一线”,年过八旬之时,他仍坚持每天下地,不是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未来漫漫学习科研路,我们必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就如科技小院的师兄师姐一般,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唯有走入乡村,敢于吃苦,恪守初心,才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建功立业!

  此次新乡之行,不仅让我看到了乡村工作者的样子:踏实,严谨,坚韧……,更让我对兴农本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兴农本领是勇气与挫折的碰撞,情怀与毅力的结合。我们要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以“脚踏实地”的自我标准,以“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让我们怀着浓浓的爱农情怀,去探索,去耕耘,去实践,去浇灌我们的兴农理想吧!(通讯员 赵婉旭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