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愿做那束光 照亮学子路

  故事始于初夏,终于盛夏,辽宁大学“上谷青鸽”团队用心勾勒美好,和200多名学生们建立了心与心的联结。当中的收获与感动将流动于我们心田,支教梦也将继续生根发芽,接力传承。

  初次见面,略显生疏

  起初,我们对教学和沟通都懵懵懂懂,缺少实际教学经验,也害怕不能很好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夜晚在备课群里不知疲倦、喋喋不休地讨论是整个团队的常态。

  第一天课程结束,有初来乍到的惊奇,有初为人师的紧张,也有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无助迷茫。因为孩子们基础太弱,从低段过渡到中段,又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刚开始课程进展缓慢,群里打卡也缺乏积极性。但关关难过关关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团队教学组的成员们便在课下和孩子们耐心沟通,询问他们的建议和感受。当我们向孩子们表示感谢时,孩子们说“没关系,教学相长。在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那一刻,我们知道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心一次次被质朴真诚的孩子们感动。在每晚沉沉睡去前,每个人都会对第二天的教学生活充满了期待。期待立刻将新想到的学习小妙招告诉孩子们,期待看到他们踊跃开麦回答问题,课堂习题正确率越来越高;期待每节课进入会议室时,看到开摄像头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后音标打卡的队列越来越长。

  作为语法组打头阵的小老师,我迫切地想要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却也在授课过程中慢慢明白,切莫操之过急。面对着会议室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们,我明白这已不再是幼时支起一块黑板就可以开始的课堂,它意味着我将用专业的知识为孩子们带去启迪,也意味我将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教学过程时间虽短,我却认识了性格迥异的许多孩子,有的勤勉好学,每天最早进入会议室,课上争做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优等生”;有的害羞腼腆,面对点名回答问题胆怯地不敢回答,生怕答错出糗;有的热情可爱,喜欢和老师聊天,分享生活和热爱。而我作为老师,除了需要考虑如何让课堂即高效清晰还能做到风趣幽默之外,还面临着他们发给我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课上抛出问题无人应答,孩子们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口头交锋,课后打卡积极性缺乏等,各式各样的问题不断催促着我们进一步探索,进一步讨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我们坚信“前路漫漫亦灿灿”,尽管眼下看起来困难重重,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会在心里开花结果。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进行课堂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思涵 摄

  短暂陪伴,动人课堂

  受队员们亲切温柔的影响,孩子们也逐渐消除了陌生感和距离感,他们和我们、和城市里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聪明、善良,对于这个世界同样充满好奇。可他们的世界也很小,小到只有那个骑电动车20分钟就可以环绕一整周的地方。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无数值得呵护的信念与品质。生命影响生命,不仅是我们影响他们,更是他们使得我们更深入挖掘自我、重塑自我。伴读教学的十五天,我们每一天都与干净纯粹的灵魂发生碰撞,触及心灵。最好的支教不是单向牺牲,而是双向奔赴。这种将生活燃烧到极致的状态,虽会带来身体上的疲乏,但精神上充盈富足。

  回望我们的上学经历,总会因课堂乏善可陈而走神困倦。于是我们讨论出了一些益智英语小游戏,例如“音标你画我猜”“接力英文歌曲”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状态,大胆展示自己。短短时间里,孩子们由不敢张嘴讲英语,害怕自己发音不标准到课堂上踊跃开麦,群里积极打卡音标拼读,由陌生到熟悉,由忐忑到自信,逐渐找到良好的上课状态。我们也从最初懵懂状态到逐渐适应,快速调整心态跟进教学工作,携手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从首次面对学生出奇百况时不知所措到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还能很好地融入到孩子里。伴读教学生活中创造出无限可能的巨大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想要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志愿者与伴读孩子们参加的课后小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含笑 摄

  承蒙信任,感谢相遇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转,最后一课竟如此快地来临。我们组织了一次联欢活动,正式与孩子们告别。团队成员和孩子们畅所欲言,讲述15天内的感动瞬间与对未来的畅想。作为授课组的一员,我很感谢遇到这群如此可爱的孩子们,年少的他们生于乡镇山间,接触不到城市的繁华,缺少良好的教学资源,陪伴和监护都有所缺位。但他们仍有丰盈的精神世界,仍然对知识有着最淳朴真挚的向往。葆有少年质朴自然的纯粹善良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坚韧信念。他们如同暖阳一样照耀进我的生活,散发着青春的光芒。

  结束公益伴读后,辽宁大学“上谷青鸽”团队总结活动收获。思考良久,我慢慢明白:感悟大于收获,与其说收获不如说我感悟到了乡村的力量,孩子们的纯真,自己的微不足道和当下乡村需要更多的青年力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生生不息。

  这次经历使我愈发明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要俯下身、 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件实事小事。实现梦想的路上不仅需要满腔热情,更要踏踏实实走进深处,去田间地头 “接地气” “沾泥士”,扎下根来快速成长。每一次素履以往,都会因一双期盼的眼睛而坚定。每一次翻山越岭,都会因一个纯真的笑容而值得。每一段支教时光,都会因一双用力挥别的小手而珍贵。

  支教路的背后是无数青年人怀揣着希望,追逐光的人自己也成为了光,他们传递着心中的火把,将光和热送到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而我们,愿做那束光。(通讯员 赵思涵)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