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梦萦侗绣,在田野街巷读无字之书

  时逢小暑至,万象正韶华。广西师范大学“侗南之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搭乘“和谐号”动车,来到了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秀美宝地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七月盛夏,光遇上热,亦是滚烫的青春遇上了热爱。来到三江县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去拜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侗绣绣娘杨甜老师。杨甜老师很热情,脸上温和的笑容饱满而融洽,像是慈祥和善的邻家阿姨。她听闻我们是来学习有关侗绣传承发展方面的知识时,竟向我们连声道谢,说我们青年学生们能关注到侗族刺绣这一古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她十分感动,这不禁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

  “绣一针,择一事,终一生” 

  在几个小时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杨甜老师自小便对侗族刺绣耳濡目染,五岁起开始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习刺绣技艺,12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绣制一整套衣物。长大后,她嫁进当地侗绣名家,在婆婆覃奶时清的指点下更是如鱼得水,绣技越发精进。经过50多年的探索磨练,杨甜老师掌握了高超的侗族刺绣技艺,其侗绣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手工艺品大奖,是继承和发展侗族刺绣艺术的耕耘者和接班人。一根银针,一块绣布,三两束线,从朝阳到日暮,以杨甜老师为代表的侗绣绣娘们守着一份情怀,凭借一份信念,在侗族刺绣手工艺传承中坚守了一辈子。当精密的机器代替灵巧的双手,当流行和趋势代替传承,绣娘们奉行着“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她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用时间诠释着“绣一针,择一事,终一生”。

图为三江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女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觉未 供图

  “以情怀入绣,以传统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杨甜女士回眸了她为侗族刺绣呕心沥血的斑驳岁月后,告诉我们说她最大的愿望是将侗族刺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通过侗族刺绣带动大家共同富起来。因此,我们在后续几天的调研中访谈了三江县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几个村的基层群众干部,从这一众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政府对于侗绣发展的态度及支持力度,我们看到了三江县人民政府对于传承发展好侗族刺绣这一非遗技艺的决心,看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侗绣的产业化依旧任重而道远,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其工序复杂、耗时过长,如何在保证质量和工艺水准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是推动侗绣产业化的破题关键。我们明白,推动侗绣嵌入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大局中,不是光靠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在实践的征程上,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或许得给侗绣产业化的探索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坐冷板凳的定力和毅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只有把产业化进程中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地走好,久久为功、抓石有痕,才能拨开云雾见光明。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基层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觉未 供图

  “走进人民,绣线暖众心” 

  此外,我们的调研并未就此止步。传统手艺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侗绣“不断针”,要不断走近大众,大众也要走近侗绣,要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发展,就要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所以“侗南之绣”团队的足迹遍布三江县的大街小巷,我们随机采访了打篮球的少年们,询问了正在和好友话家常的阿姨,打扰了经营着百货店的叔叔,大人少年们都积极地响应着我们,虽然可能有些叔叔阿姨们不太明白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但也都尽力给出对我们有帮助的回答。热情好客三江县人民给予了我们做好此次调研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人们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底气。这一次,我们真正将调研之风吹进了人民心里,将田野街巷的无字之书大声朗读。

  古城古寨与现代民居相得益彰地点缀着这个县城,青山不老,小城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我们深感不虚此行。“三下乡”,车窗里外,行路来去,我们用脚步丈量这脚下的土地,用行动的身影展现着青年学生的风采,诠释着大兴调研之风的切实践行,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到此告一段落,而我们却一直在行动,在田野街巷从未止步。(通讯员 李杭倍 陈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