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情寄英德 筑梦乡间

  今年1月,广州大学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前往英德市展开调研,并与望埠镇成功结对,助力当地非遗的传承推广。

  迎着深冬的寒风,远离高楼林立的喧嚣都市,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这座别有韵味的老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城市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唤醒沉睡在时光深处的文化记忆,英德的文化景象如画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开,向我们展示着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奔走于乡间田野、穿梭在大街小巷,我们在凛凛冬日寻找散落的传统记忆,亲身领略英德市非遗独一无二的魅力。

  阵阵茶香,一碗碗手工制作的擂茶粥是英德人心中不可撼动的家乡味道。走进非遗传承人付桂云阿姨的店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点心和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数十年坚持手工制作的见证。细细聆听付阿姨分享的学艺往事与制作技巧,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一门技艺需要莫大的恒心与毅力,也对擂茶粥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制作擂茶粥的步骤并不复杂,但却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与练习——只见付阿姨将精心挑选出的茶叶倒入特制的陶盆,一手持擂茶棍研磨茶叶,另一手托住陶盆保持稳定,待茶叶擂碎后加入水、花生油等材料继续擂磨,直至茶叶变成细腻的糊状,就可以将预先准备好的白粥倒入盆中调味混合,别具风味的擂茶粥即大功告成。看到擂茶棍在阿姨手中自如地碾动茶末,我们也跃跃欲试,看似轻巧的木棍实则不容小觑,擂了一会手臂就倍感酸软,切身体会到了擂茶的不易。制作的过程虽然不易,但当大家看到热气腾腾的擂茶粥终于完成时,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走访中,我们认识到擂茶粥的出现是当地气候条件、物产状况与饮食风俗的一种体现,是我们了解当地饮食文化、感受民众生活智慧的途径,在一碗碗擂茶粥里,我们不仅品尝到茶香甘醇,更品味到蕴含在当中的文化价值。

图为实践队在传承人付桂云的指导下尝试制作擂茶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杨娇 摄

  层峦叠翠,山水美景被手巧的英德人用英石浓缩成处处可得的盆景。我们惊叹于传承人彭伙强等人的别具匠心,仅方寸之间,他们便可利用各种植物、奇石和装饰,经艺术加工后打造出各种精美的陈设品。我们感受到了创新对于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盆上造景的英石摇身一变成为碟景,既方便了民众的体验参与,又别有一番意境。我们跟随传承人的脚步欣赏工坊内的英石盆景,赞叹绘画艺术与自然奇石的完美结合,感受作品中传递出的幽深意境。欣赏之余,我们也对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的推广创新有了新感悟,非遗项目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能够激发当地人欣赏艺术、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推动技艺的精进与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助力英德非遗走向全国、闯向世界。

图为传承人彭伙强向实践队介绍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娇 摄

  巧夺天工的英石盆景、喜庆独特的木呷狮舞、甘醇悠久的红茶香气、手工打造的传统匠心,在了解这些项目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英德人民的勤劳智慧与文化特色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与启发。在与传承人们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对英德的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了英德人民的智慧、热情与淳朴。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传承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代代传承中守住匠心。

  除了一些蓬勃发展的非遗项目,更让我们关心的是不少非遗或将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非遗传承保护的不易在传承人们的讲述中不断具象化,让我们意识到非遗保护已迫在眉睫。当今,非遗的魅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也让大家更重视起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不少非遗项目在师徒传承、应用销售、创新推广等问题上存在疑虑与困难,对于非遗传承保护在实际中面临的重重困境,我们惋惜不已。在技艺传承方面,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后继无人,如木杆秤由于逐渐退出市场、无人问津,该项技艺已面临失传危机。我们不禁思考,对于这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呢?除了必要的记录保存工作,我们认为政府还应逐步建立数字化档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激发自身发展的潜力。同时,政府可以继续完善非遗进校园的机制,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助力。在宣传推广方面,从目前的状况与传承人的分享中,我们意识到有效的宣传是帮助非遗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传承人可以通过具有英德特色的宣传方式,结合新媒体平台展开宣传。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非遗是留存在岁月长河中的那一抹传统记忆,时序更替,但带不走一代代人心中的传承。在这趟非遗之旅中,我得以亲身领略英德非遗的独特魅力,感悟传承人们“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当前,非遗的发展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我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保护不能依赖某一方的力量,除了非遗本身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竞争力,社会各界也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非遗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如通过政校合作机制为非遗传承保护助力。

图为实践队与望埠镇人民政府座谈商讨非遗保护计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娇 摄

  文脉赓续,生生不息。在这趟旅途中,我们不但收获到了宝贵的经验,更激发了我们助力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我们将扎根英德,继续调动青年力量投身英德非遗的传承保护行列。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当中,让非遗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焕发光彩。(通讯员 梁芊)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