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新圩镇有个老手艺人

  中国青年网厦门7月11日电(通讯员 王颖 廖德顺)为了解新圩镇当地的“一村一品”党建工作与具体村况,2022年6月28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且共葱茏”实践队走进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走进“翔安手工面线”非遗传承人黄加的手工面线厂,深入了解这种面食的制作技艺与前世今生。

  百年沿袭,守护古早风味 

  面线,闽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

  取一块儿纱布,将虾糠包扎其中再整个放入清水锅。文火煎煮半小时后,捞出虾糠汤汁待用。架锅烧火,倒入高汤,焰舌熊熊,汤汁沸沸。抽出面线一股放入锅中,撒入食盐少许,扬汤入味。等到面线浮浮沉沉的时候,汤汁也成了糊状,一碗最简单的面线糊横空出世。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大肠、肉丁、油葱、芹菜、油条、鸭血、卤汁等,人人食指大动,风味堪称一绝。

  闽南人离不开面线糊,就像谈及厦门的历史必定绕不开金柄村。“未有厦门,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厦门黄氏从金柄村开枝散叶,绵延瓜瓞。黄师傅的手工面线同样也有百年的历史。

  “我做了四十几年了,往上好几代也是做面线的,这手艺也传给了我儿子。”谈及手工面线的传承状况时,黄师傅这样回答。“我没上过几年学,不懂怎么宣传,生意都是靠好口碑攒起来的。”他补充道。

  黄氏面线之所以能在闽南地区乃至海峡两岸畅销,除了鲜滑筋道的口感外,更重要的是坚持初心矢志不渝。时至今日,黄师傅的家庭手工面线厂每天能产出面线两百多斤,而且基本上没有库存,当天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简简单单的一碗面线糊,承载的是闽南延绵不息的古早味。

 

黄加师傅在晒制面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淑兰 供图

  独家技艺,倾注毕生心血 

  甩弹拉面、室外晒面、收面入室……黄师傅行云流水的一套动作下来,实践队员们大饱眼福。最为精彩的当属甩弹拉面。打开面柜,他从里面取出两根面杆,麻利地穿好面线之后用巧劲一扽,细面便瘦长不少。进退之间,有条不紊,抻拉弹扯,尽显娴熟,只见动作大开大合,不见玉锦崩裂断弦,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直到面线犹如纺线一般粗细,师傅才停下了精彩的演示。在外晒制的一缕缕面线丝摇曳成趣,一匾匾面线团白润如玉,山间偶尔一习清风穿过,空气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

  值得一提的是,黄师傅的祖辈从清朝开始做面线,得以有些祖传的功底,他却不愿止步于此,年轻时还专程到晋江拜师学艺。他回忆道,当年许多和他一起拜师的同门昆仲都因为忍受不了从事这门手艺的辛苦而纷纷转行,自己则是因为热爱这门事业而一直坚持到现在。使用了三十多年的切面刀早已磨得只剩薄薄一片,那是他为传承手艺而奉献青春的最好见证。

  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黄加在2015年被列为翔安区非遗传承人,如今花甲之年的他仍旧保持着晚上七八点睡、早上两三点起的作息规律。在他看来,非遗的传承能够让更多人吃到一碗正宗的手工面线糊,乡村振兴事业能够让更多农村人过上好日子。能做的不多,但是他会尽自己的能力让手工面线的根延续下去。

  当被问及面线厂下一步的打算时,黄师傅的眼角都带着笑。“政府希望我能够扩大经营,在村里找场地办个厂,做乡村振兴工作,我非常高兴。这门手艺如果有年轻人想学,我会把手艺都教给他们,直到我干不动了。”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