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银川8月5日电(通讯员 刘晓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7月13日至1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助力乡村振兴,绘梦塞上江南”实践团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文化振兴为主线,通过寻访镇史、重温发展历程、绘制人物组图等方式,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助力闽宁镇的文化乡情再次“出圈”,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寻访镇史 探寻闽宁精神
2021年,因一部以福建宁夏对口帮扶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闽宁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闽宁镇的建设发展历程体现出了筚路蓝缕、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为民精神和东西协作、共奔小康的大同精神,印证了当代中国的脱贫之路。
为进一步了解闽宁镇26年来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实践团队顶着烈日炎炎来到镇史馆。队员们从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到了闽宁协作为这片土地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队员在参观镇史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耿睿 摄
“1997年闽宁镇的贫困发生率在90%以上,到2020年已降低至0.197%。”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践团获悉了闽宁镇财政收入,并进行收集整理。队员王兴栋说:“了解了闽宁镇背后的故事之后,内心十分震撼,一组组数据也让我感受到闽宁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践行闽宁精神,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情系山海 重温艰难历程
布满锈迹的煤油灯、废弃破旧的老钟表、坏掉的藤水壶,在赵鸿农民文化大院里,队员们被一件件放在柜台里的老物件吸引。“展柜里的这些物件见证了移民们开拓创业的全过程,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闽宁精神。”队长李文浩表示,作为青年学子,应该学习发扬闽宁精神。
赵鸿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担任民俗顾问,并出演马洪一角,剧组撤离时,将拍摄用到的道具都赠送给了赵鸿。水花食杂店、马喊水的家、李大有的家……几间土房子再一次把人们拉回到了《山海情》的剧情当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熟悉的“金潭村”。在赵鸿的讲解下,人们不仅可以重温电视剧情,也可以了解到闽宁镇艰难的发展历程。
图为队员在参观地窝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耿睿 摄
走进一间土屋子,内部十分阴暗潮湿,这是闽宁镇的第一个扶贫产业——双孢菇的种植大棚。除蘑菇棚外,实践团还参观了地窝子,它是1991年闽宁镇第一代移民真实的住房。队员濮芯瑜坦言,亲眼看到闽宁镇第一代移民简陋、破旧的居住环境后,有很深的感触。“当初移民们为躲避风沙,只能住在地窝子里,但没有地窝子就没有现在美好的闽宁镇,看到它我就真正地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系列绘画 讲述闽宁故事
一支画笔,绘就山海乡情;系列组图,勾勒闽宁故事。队员移可沁结合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融入当地风土人情,娓娓道来闽宁镇人民脱贫后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助力宣传,让这个小镇的文化乡情再次“出圈”。
图为团队绘画之一,并附有解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移可沁 供图
系列绘画还融入了葡萄、蘑菇等闽宁镇特色农副产品,描绘出一副新时代闽宁镇的美好生活图景。
“当初听到要来闽宁镇的时候,我心里特别激动!”团队成员移可沁曾完整地看完了电视剧《山海情》,一直对闽宁镇充满向往,“我平常喜欢画画,到闽宁镇的第一天就被当地的风土人情吸引了,特别是与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充满了感动,于是我就想可不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宣传闽宁镇的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化乡情。”
一幅画满满的细节,那作者又是如何想到这些内容的呢?移可沁称,首先要了解闽宁镇的发展历史,其次要在实践过程中细心观察,然后再制定设计方案。“我们实践团在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参观调研时,曾参与一种蘑菇“黑皮鸡枞”的采摘,看到一名队员开心地手捧一大盆蘑菇,我立马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个情景加到了我的画里。”
据悉,“助力乡村振兴,绘梦塞上江南”社会实践团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宁夏籍学生组成,主要通过暑期“返家乡”的方式,观察家乡变化,助推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