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远方花枝绚烂,唯有那光中的马匹一路移行,踏着永生的花枝,驮着记忆与梦想。”
——题记
江南稻花香里的烟火人家,西北黄土高原的漠漠黄沙,经过18年的努力,900公里的跋涉,我才来到你的身边。大西北,你或许不是我最初的选择。但在经过好几个辗转反侧的无眠夜之后,当我在填报志愿表上写下你的那一刻,西北民族大学你成为我最终的归宿。在此求学一年也曾抱怨,也曾后悔,也曾在无人的夜里默默哭泣。漫天飞雪飘过,一切的忿忿都化为了感谢,感谢你选择了我,感谢白虎山下红瓦白墙里的温暖,而我相信那些或顺遂或坎坷的经历最终都会化为成长的养料。
这个夏天,将海的皱纹还给风,昆虫的秘密还给冬,带着热忱与温暖,我也将踏上新的征程。作为西北民族大学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小分队中的一员,我有幸告别七月滚滚热浪的金城兰州,去往七月草长莺飞的临潭。
七月一日,一切故事发生的日子。早上八点从学校出发,在5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终于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我对大西北的刻板印象也将从这这里开始改变。
以往总是以为祖国的西北是戈壁,是荒漠,是黄沙漫天。然而,进入甘南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大片墨绿。看着这一棵棵并不高大的树木在风中左摇右摆,我总疑心下一刻它就将会突然断裂。然而,静静的,风吹雨打,它倔强地在这贫瘠的土壤中扎了根,不断的向上生长,去触摸蓝天。
在颠簸中,车子终于驶进了临潭县。墨绿渐渐的变为了嫩绿,山势也渐渐缓和了起来。在离马路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几只体型硕大的牦牛聚集在一起,正低着头一嚼一嚼的吃着刚冒头的嫩草。他们的尾巴还不时摇晃,间或打着彼此,然后抬头望望,竟也透露出些许憨态可爱来。在更远处,山坡上出现了一团团墨黑的小圆点。原来,那也是农家饲养的牦牛。清风带着临潭特有的平和从坡顶吹来。和着牦牛浅浅的低鸣,草地淡淡的馨香吹进我的心里。从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豁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
图为小分队前往临潭县途中所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心怡 供图
到达临潭县的第二天,我们前往流顺镇中心小学进行推普。这是小分队第一次进行推普活动,我们的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进入教室时,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的投向我们。他们的眼睛像冬天的初雪般纯洁,像天池的湖水般清澈。当目光相接的那一刻,我发现他们的眼睛居然还会说话。它告诉我孩子们是那样的好奇,那样的惊喜、期待此次活动。
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站在教室最后方的我惊讶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都是如此的专注,没有一个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他们迫不及待的汲取着崭新的知识。除此之外,他们的识字能力和关于歇后语的知识储备也是十分的令人惊喜的。在这个教育落后的乡村小镇上,每一个孩子对知识都是如此的渴望。课后,我与一位小朋友闲聊,谈天,谈地,谈最想实现的愿望。“走出大山”,这就是她最想实现的愿望。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这朵希望之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呵护啊。小小的花儿,有的生长在光亮的温室,有专业的人去照顾关心;有的则生长在路边、田野、山坡,虽无枝可依,无人可靠,但他们仍顽强的扎根土壤,执着生长,风吹不散,雨击不跨。
我们必需承认中国城乡之间现阶段存在很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低下。但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在这一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也看到乡村的变化,乡村孩子的变化。
流顺镇中心小学是临潭县一个普通的村镇小学。在许多年前,学校的操场还是简陋的不规范的沙制操场。天一下雨,操场就成了泥土地,孩子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操场进行锻炼。然而,如今去到这儿。不仅操场上有了橡胶跑道,铺上了人工草皮,安置了足球框、篮球框,教室里也安装有电脑屏幕,桌椅板凳全新配置。学校也意识到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教室的外墙,贴有每一个班级的班级名称,任课老师等相关介绍。教室里面,在窗台处放置有盆盆青翠欲滴的植物,后墙处也贴有孩子们绘制的一张张图画。如今的乡村小学“硬件”与“软件”都在逐渐完善,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图为小分队成员进行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心怡 供图
临潭县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这里的物质条件或许稍显匮乏,但这里的孩子就如同路途中那棵并不高的树一样,扎根土地,执着的向着天空生长,即使死亡做的也是高处的梦,与碧海蓝天永存。
我们没有秘密,我们没有顾虑,我们像才华横溢的诗歌,无需冥想,就自由生长。
青年大学生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西部吧,去这遗落人间的仙境吧。我愿在两年后再来临潭。那时候,临潭县某某老师应该就是我的新身份了吧。(通讯员 刘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