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南通学子宣讲昆曲文化 激发“活化”新动能

  中国青年网南通7月17日电(通讯员 蔡艺)自6月29日起,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品昆韵风雅之璀璨,承中华戏曲之华章”中华昆曲宣讲实践小分队面向江苏省南通市文峰街道下属的春晖社区和五一社区及南通大学学生开展为期6天的宣讲活动。期间,队员们力求发挥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探索非遗传承和创新的路径,发掘传统国粹的神韵魅力。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于2001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和发扬者,队员们表示深知青年一代推广昆曲艺术的重任在肩。队员们将宣讲活动分为准备培训、组织宣讲和总结提升三个环节。

  活动前期,队员们各司其职,切实将本次宣讲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在中华昆曲知识培训期间,队员们一同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了解中华昆曲发展史、领略昆曲文化。随后,考虑到宣讲对象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队员们精心制作宣讲PPT及海报,在内容详略、材料取舍和表述方式上稍加区别,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宣讲工作,并及时查漏补缺,力求取得扎实效果。

 

图为小学组首次中国昆曲宣讲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奕 摄

  小学组率先开展中华昆曲宣讲活动。小分队队员们从昆曲的唱腔、身段、乐曲、服饰等方面出发,解读昆曲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让孩子们从音乐、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初步感受“昆曲之美”。随即,队员们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课堂的戏曲舞台上,把“大主题”化作“小切口”,在推广昆曲的同时为孩子们送上理论“大餐”,让昆曲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底。在宣讲过程中,队员们结合生动详实的艺术剧照与经典剧目《牡丹亭》,重温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表演典范,巧妙讲述了行腔优美、柔曼悠远的“水磨腔”和昆曲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让孩子们“乐在戏中”,身临其境领略到非遗艺术的魅力。

  几天内,队员们不断创新理论宣讲模式,穿插互动环节,邀请孩子们上台模仿昆曲身段。孩子们零距离体验了昆曲艺术底蕴之深厚、传承之不易,感悟出昆曲传唱中曲的婉转、词的绮丽。此外,队员们指导孩子们画昆曲脸谱、制作昆曲道具,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扇通往昆曲知识的奇妙大门,吸引孩子们踊跃参与互动。通过播放昆曲动画片,队员们希望引领他们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图为小学组队员引导孩子模仿昆曲身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奕 摄

  宣讲结束后,春晖社区的一名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歌和舞的结合上,昆曲无疑是最佳的典范,学习昆曲身段时,我心中涌出难以描述的感动。”在本次宣讲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到,要想“传播好中国声音”,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但也离不开传统的魂。孩子们立志承载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了解传统、敬畏传统、守望传统,以矢志不渝之品质,接续奋斗之胆魄,让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在昆山大地上绽放出蓬勃新生,成为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金名片”。

  同时,大学组昆曲宣讲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云”宣讲中,队员们改变传统“你讲,我听”的说教式宣讲,借助PPT回顾昆曲坎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昆曲保护和传承历经从起死回生、恢复院团到申遗成功、远近闻名的百年苦难与辉煌,让同学们深刻体悟蕴含于其中的家国情怀。接着,队员们就昆曲名篇及代表人物做了详细讲述,展现昆曲艺术自身的魅力,更为贴切地勾勒出符合时代所需的精神内涵。队员们在宣讲课堂上提议:“‘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青年文化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创新性表达,才能保障青年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宣讲过程中,同学们围绕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

  提及这堂课的收获时,一名同学在聊天区发出号召:“青年应带着绝处逢生的勇气,从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汲取灵感,让古老昆曲唱响新时代旋律,铸就?化现代化建设新的辉煌。”

 

图为大学组讨论环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奕 摄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刀刃千锤百炼才能利刃出鞘,宣讲从谏如流才能卓有成效。每场宣讲完成后,队员们接受各社区及南通大学相关负责人的反馈,以更加勤恳认真的态度完善课件以及授课的互动性;通过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集中研讨,为下一步行动提供重要参考。根据宣讲的实际情况,队员们积极主动与学院、各社区配合,敢担当善作为,在创新宣讲方式、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宣讲覆盖面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昆曲宣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昆曲薪火相传,六百年来绵延不绝;传承路虽漫漫,然求索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表示已深刻认识到昆曲传承与发展是一门大学问,不仅需要下功夫、花力气,更需要在昆曲宣讲中沉潜历练、撇去浮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