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韩学渊:稻渔共生养殖的“三人”

  中国青年网重庆7月19日电(通讯员王雨洁)近日,重庆理工大学“生态万盛·青春助农”社会实践团走进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黑山镇,探访鱼子村稻田鱼绿色养殖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负责人韩学渊。

  稻渔共生养殖的老人

  58岁的韩学渊,看到“三下乡”的青年志愿者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微笑。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生态养殖。

  10年前,韩学渊从事木材买卖。后来,他看到了生态养殖的潜力和商机,毅然转向生态养殖领域。生态养殖在鱼子村刚刚起步,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尽管没有相关经验,但韩大哥相信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就能够成功。他先后引入养殖和生态农业技术,逐步探索生态养殖的“卖点”。

 

图为韩学渊讲述自己创业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艺星 供图

  “我宁可多亏损几年,也不能砸了生态的牌子。”韩学渊前几年的投入全部用在硬化田埂、开挖鱼坑和建设稻田养鱼基地,后续又通过撂荒地复垦,逐步发展稻田养鱼虾一体化种植养殖。近两年,随着农田生产路及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超级稻、再生稻种植,以及放养优质鱼苗让“稻田鱼”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也成为鱼子村以生态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韩学渊深知这一道理,并开始探索“生态旅游+养殖”新模式,以露营、赏花、采摘等带动生态养殖的产销一体化发展,通过农旅融合的新尝试带动产业发展。

  农业生态发展的新人 

  韩学渊文化程度并不高,自嘲自己是个“新手”,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却很深刻。“靠我自己肯定玩不转,听到大学的师生来了,我就觉得有出路了。”韩学渊向通过专家资源为他的生态事业寻找技术支持。他自豪的说:“我种的稻子每年都能通过质检,没有任何化肥添加!每年的水稻都不愁销路。”看到他嘴角露出自豪的微笑,志愿者们都发自内心的佩服。

 

图为韩学渊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稻渔共生养殖思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艺星 供图

  面对技术难题,韩学渊丝毫没显露出气馁的情绪,“我已经联系好农科院的专家了!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生态可持续养殖产业就能实现绿色循环啦!”乡村振兴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想要为乡村稳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为村民的幸福生活带来持久保障,唯有从长远考虑,踏踏实实地解决实际困难,才能逐步迈向美好的新生活。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

  “想要乡村振兴就要把产业发展和乡村环境的改善考虑在一起,咱们这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韩学渊如是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有格局有见识的韩学渊,让志愿者们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图为韩学渊为捕捉稻田鱼做准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艺星 供图

  捐资助学的爱心人 

  韩学渊常常说:“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于是,他主动做起了“点灯人”。10多年来,韩学渊资助村里8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在做专访前,韩学渊在给受资助的孩子通话,关心学习和生活情况。他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很多人才,而只有教育才是能够改变人的真正力量”。当问到他打算再坚持几年的时候,他露出朴实的微笑,“只要有这个能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些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儿!我找到了这辈子爱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相信坚持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韩学渊捐资助学贫困生的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艺星 供图

  他是稻渔共生养殖的老人,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新人,也是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依然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志愿者们在了解了韩学渊的事迹后深受鼓舞。正值韶华的他们深刻领悟到了于平凡中孕育伟大,于细微处更显深情。对韩学渊的专访让志愿者们深刻感悟到,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志愿者们表示,将抓住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锤炼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为青春留下奋斗的底色!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