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苏州8月4日电(通讯员 沈梦婷)为了探究家乡特色文化,讲好家乡故事,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风华绝代”实践团小队成员们日前来到苏州戏曲传承中心凤苑书场共听一曲悠软绵长的苏州评弹,体验一次吴侬软语的慢生活,切实感悟江南水乡的柔情滋养和人间烟火气。在评弹表演结束后,小队成员们前往后台休息室对两位青年演员田璟璟和何君怡进行了采访。
图为无锡市评弹团成员表演长篇弹词《黄金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梦婷 供图
据了解,苏州评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第一次被记载是出现在杭州西湖边,因用吴语演唱,故称之为苏州评弹。
评弹艺术原属下九流,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民众所观赏,直至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听了王周士老先生一曲评弹,深深地被其动听的韵律所吸引,便将这位先生请回宫中表演,苏州评弹也自此闻名。待到民国时期,封建思想的破除使得女性也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苏州评弹也因此被注入了灵魂,迎来了真正辉煌时期。短短数年,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苏州评弹以说和唱为主,其语言以吴侬软语为基础,向其中添加各种声韵,使其听起来丰富多彩。
实践团成员采访两位年轻评弹继承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梦婷 供图
当问到田璟璟和何君怡二位青年演员为什么会选择学习评弹,何君怡面带笑意回答道:“因为我小时候爱听故事,爷爷总抱着我听苏州评话,自此产生了兴趣。等到初中正逢评弹学校招生,正式从事了苏州评弹行业。于是,我从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田璟璟表示:“爷爷奶奶的因素占很大影响,我爷爷小时候也爱听评书,正好有个姐姐也在评弹学校,所以我也去考了一下。”由于儿时产生的兴趣,田璟璟和何君怡于2005年便进入评弹学校开始系统化学习,在2010年顺利毕业后加入无锡市评弹团工作至今。
“我们都是家族中第一位专业从事评弹行业的人。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十五天一循环的新话本背诵。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说、唱、弹、噱、演,一曲完整曲目演绎的背后都需要演员经年累月的练习。”在田璟璟和何君怡看来,苏州评弹是词曲丝弦的巧妙结合,不仅要熟悉各话本内容和语气语调,还要灵活弹奏乐器琵琶和三弦加以伴奏。
苏州的曲艺文化在吴语区一直都独具一格,以评弹为主的苏州曲艺更是走过了200余年历史长河传承至今。虽然苏州评弹在2008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但仍面临着许多发展传承的难题。在谈及评弹行业现状时,何君怡表示如今专业从事苏州评弹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长期以往发展下去,苏州评弹必将走向衰落。话音刚落,二位青年评弹演员不禁表露出失落无奈之情。
当实践成员问及是何原因造成苏州评弹如今困境时,田璟璟解释道:“书场观众老龄化、演奏方言难听懂、评弹人才稀缺等问题都是评弹保护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可见苏州评弹未来的保护和发扬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作为非遗传承队伍中的新兴力量,田璟璟和何君怡二人一致认为青年评弹人应当肩负起自身艺术家的传承责任,走出苏州,走出江浙沪,跳出固有的演出地点,前往各地进行演出,并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大苏州评弹的宣传力度,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发扬光大。
实践最后,团队成员们还一同前往参观了苏州评弹博物馆。博物馆共分三进院落,门厅展区总体介绍评弹概况;二进大厅以清代形式设立书场,定期表演评弹曲目;三进大厅介绍评弹发展史、各代著名评弹艺人和文史资料等。博物馆用书场模型将清末明初茶馆书场的世俗风情用瞬间凝固的手法展现在游客面前,团队成员们在这真切感受到,无论是吴侬软语,还是抑扬顿挫的语调,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苏州评弹艺术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