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实践团队赴贵州开展红色寻访活动

  “一条长征路串起了一个红色故地,一条长征路串起了一个多彩贵州。”近日,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组成的“长征新途”实践团队在贵州开展为期五天的红色寻访实践。6月3日至7日,团队深入探寻、调研当地红色资源,认真聆听红军长征在遵义时期动人心魄的红色故事,深刻感悟“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一致”的遵义会议精神伟大内涵。

  团队成员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7处故址。遵义会议时用过的长方桌、折叠藤椅、木炭火盆,周恩来用过的望远镜、聂荣臻用过的手枪......团队成员深入了解遵义会议时期的光辉历史,感受革命先辈在危难关头如何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团队成员在纪念碑下重温入党誓词。

  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足迹,团队成员置身于蜿蜒的山脉与河流中,来到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苟坝会议会址等9处长征故地。走过长空桥、翻越大尖山、眺望乌江岸,团队成员被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深深打动,齐诵《忆秦娥·娄山关》,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哀思。

  “一盏马灯照亮长征路”,重走“毛泽东小道”,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毛泽东手提马灯沿着大小龙井之间的田间小道走了近2公里山路,冒着严寒去长五间找到周恩来的情景,深刻感受到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伟大精神。

  “我的父亲何木林参加红军后,在土城青杠坡战役中负伤,留在了习水土城,在土城生活期间为掩红军身份14年装哑没说话......”在老红军何木林住居门前,林成英深情讲述父亲何木林这位赣南籍红军战士的传奇经历,展示当年红军留下的资料。老红军曾昭生子女曾丁玲热情地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其父珍藏的老物件。在曾昭生的笔记本中,详细记录着他长征之路的履历。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孙女孔霞受红色家风的影响,成为了一名红色宣讲员,她如多年来一样向团队成员讲述着长征的故事。

 

  来到茶山关渡口的“老船工之家”,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了革命后代黄武华深情讲述父亲黄德金当年不畏艰险,摆渡红军渡过乌江的感人故事。“红军革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他们坚守信念,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绝不会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团队开展“红色教育筑梦未来,文旅融合绘就新篇”座谈会,邀请贵州省首席红色旅游专家黄先荣,以及遵义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旅局等相关领导嘉宾,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如何推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座谈会上,双方嘉宾共同探讨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播与传承、实践与探索,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强化沪遵两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共同打造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的新高地。

  会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智君为黄先荣同志颁发聘书,聘任黄先荣为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寻访实践团队顾问。

  “多少次仰望红旗飘扬,多少次凝望红星闪亮,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红领巾火苗闪耀着希望……”南白长征希望小学校园里,校歌《长征希望》的旋律始终回荡在每个角落。1935年3月1日,红军取得遵义战役的伟大胜利后,张震在南白后坝一带短暂养伤,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06年,张震将军倡议并协调修建了长征希望学校,携家人为学校捐赠资金建设多功能教室,为学校题写校名。

  6月6日下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智君一行与南白长征希望学校领导老师,就共建上海大学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了深入商讨。双方一致希望通过合作,进一步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弘扬长征精神,培养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随后,双方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社会实践基地的正式成立。

  仪式当天,团队成员邓钰琦为长征希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带来《伟大转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课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感人瞬间和英雄人物。这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更激励他们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回望奋斗路坚定传承,眺望奋进路使命催征。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实践团队将积极承担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汲取革命前辈的红色精神力量,秉承“重走长征路线、传播长征声音、弘扬长征精神”的青春情怀,身体力行赓续红色精神,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热忱与力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