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陆续启动。据媒体报道,四川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前正式启动,共组织114支全国重点团队、250支省级重点团队与2000余支校级团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暑期实践,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今年暑假,华南农业大学将组建751支突击队,共有近7000名师生服务“百千万工程”,重点围绕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绿美广东、县域科技服务、乡村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和保育、古建筑活化、乡村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工作。
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锤炼,是让学生们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一载体,积极组织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及实践活动,也是高校以及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题中之义。
如何上好暑期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发挥好暑期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以服务于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基础,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与当地其他社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促成合作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优越的条件与广阔的空间。
发挥专业优势,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有所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当下,不少乡村产业还存在着科技含量低、运营模式落后等问题。大学生参加乡村产业的社会实践大有可为。大学生要发挥专业优势与能力,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中,不仅要多走走看看,还要多动手实践,善于发现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也要善于破解这些难题,推进优质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于乡村产业的振兴。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提升村民幸福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很多地方农村呈现“空心化”状态,不少偏远乡村地区的农户家中往往只剩下一老一少。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也可以是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方向和内容。比如,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实际需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组织开展暑期公益课,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触网率不断提高,但是他们的媒介素养偏低,带来了网络沉迷、用网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促进乡风文明。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乡村文化项目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件要事。建议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图书馆或乡村书屋、文化宣传栏、文化广场等项目的建设中,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墙的设计与建设中,积极参与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建设,积极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关心关爱农村的家教家风情况,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状况,与家长多沟通交流,纠正“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谬误的家教观点。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求高校强化平台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内与校外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深度融通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门与其他学院的联系,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组织好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群体全员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论证、过程指导、成果凝练、成果评选等各个环节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或难题,群策群力,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高校还应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精心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意识,坚定其理想信念,涵养其进取品格,立报国之志,不懈奋斗。
(作者:陈首珠,系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