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聚焦王家坝 ,聚力战脱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暑期8月赴安徽省阜南县开展汛期后王家坝移民的现状的发展调研,关注阜南镇的灾后安置工作,调研王家坝脱贫成果及后期巩固,宣传发扬王家坝精神。
2020年7月20日,淮河流域遭遇连续不断的强降雨,危机当头,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启用蒙洼蓄洪区。奔腾的淮河水从“千里淮河第一闸”翻滚进入濛洼蓄洪区里,高出地面好几米的湖心庄台变身“孤岛”。
8月,洪水散去,王家坝镇迎来难得的好天气。位于王家坝镇上的“老”居民郑继超爷爷目前已经先后经历了15次大洪水,他家门头挂着一块写有“郑台孜台史馆”字样的牌匾,自王家坝开闸泄洪后,前来拜访的记者就络绎不绝。
“咱们家可是样板家庭嘞!”王家坝镇的白天总是安静祥和的,太阳才刚刚升起,台史馆里的郑奶奶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毫不怯场,眯着眼开始回忆起年轻时候的事情。
祖辈:丰衣足食跟党走
郑继超老人居住的郑台孜庄台,是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的一个普通小庄台,2003年,国家实施行蓄洪区洼地移民迁建工程,鼓励庄台人家到濛洼蓄洪库外建房或买房,每户给予1.5万元补贴,帮助新房屋改造或建设。然而故土难离、感情难舍、搬迁难成,加上之前从未有人拿到补贴,村民仍有犹豫,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郑继超却不同,政策下来后,他率先扒掉自家的老房屋和老厨房,并动员其他群众向他学习,在他的带动下,郑台孜庄台成功旧貌换新颜,道路拓宽,房屋全部由之前的土墙变为砖墙。
“挤”一个字装着说不尽的辛酸:“前墙碰着后墙上,一头杠到墙上,窄险哩很。”据奶奶回忆,以前的庄台上,前后屋中间一线天,白天见不到日光,冬天冷、夏天热,凌乱而又拥挤。
而现如今的庄台,道路宽了,院墙美了,还有了活动的凉亭和广场,每次提到这,他都是掩不住的开心。“这庄台都变得舒适嘞!就是要跟党走,党不会骗人民的!”
当心与心在庄台整治中交融,汇合起来的就是向着幸福生活目标迈进的共鸣与力量。
“还是2003年嘛,非典闹得凶,政府要求所有外地居民返乡都要隔离,结果儿子过年刚到家,就立刻被他爸关到屋里去哩!还一口一个政府要求的,必须听!谁劝都不开!”提起十几年的事,奶奶仍然哭笑不得。
对于郑爷爷来说,他的王家坝精神是纯粹的,是明了的不能再明了的“让王家坝变得更好”,是不含一点杂质的“坚守”,守好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守住心中对党的忠诚。
作为王家坝村民,他心中所想皆为建设更好乡镇;作为一家之主,他以身作则,为后辈树立良好榜样。
父辈:医者仁心,回报社会
郑继超爷爷共育有六子,其中最让郑爷爷骄傲的属大儿子郑金刚,作为家中长子,金刚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咱家是样板家庭,要发扬王家坝精神,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毕业后,金刚毅然决然选择了“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作为第一职业。职业确定后,阜南县于集乡卫生院向金刚抛出了橄榄枝,但金刚却犯了难。父亲从小教育的“王家坝精神”刻在了金刚的血液中,难道自己要离开王家坝吗?不是只有在王家坝才算是继承了王家坝精神吗?不可否认,在于集乡卫生院也可以救死扶伤,可是这样是否背离了本心,抛弃了家乡?
父亲看透了金刚的心事,用一席话解开了他心中的疑虑:“王家坝精神不是在王家坝上才有的!它代表的是王家坝人民勇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你在外工作更代表了王家坝人民的形象,父亲支持你在外奉献,但更要求你好好表现!”
如今,郑金刚已成为阜南县于集乡卫生院的副院长,从医二十年以来,他淡薄宁静,无怨无悔,用真心,爱心,同情心去呵护每一位患者,传递父亲教育的王家坝精神,回报这个社会。郑爷爷的其他几名孩子也都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以一己之力回报社会。
时代变迁,对于父辈来说,他们的王家坝精神不同郑爷爷那般简洁明了,格局变得更宽,眼界看得更远,从建设王家坝扩展为回报整个社会,于乡土之情中添了一份家国情怀。
孙辈:“健康快乐成长”
如果说祖辈和父辈用他们几十年生涯描绘了一幅异彩纷呈的画卷,那么孙辈展开的或许还只是一页空白纸,但尽管图案不足,却有着无限可能。
2007年夏季,为了淮河防汛大局,蓄洪区群众作出了巨大牺性。胡锦涛总书记惦念蓄洪区的乡亲,顶风冒雪,专程前往淮河王家坝闸视察,并特意来到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庄台看望,期间就来到了郑继超爷爷的家中。慰问时,总书记在小孙子郑博的作业本上题上“幸福健康成长”六个字,这六个字不仅成为了那个5岁儿童的珍贵礼物,也成为了他成长路上的座右铭。13年过去,如今的郑博正读高三,“孙子现在年级前几名呢!感谢总书记,真的幸福快乐成长了。”提到这个小孙子,奶奶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不仅如此,郑继超的孙子郑友谊已考入河南大学、郑友恒考入南京邮电大学,孙女郑倩考入云南财经大学,尽管学业繁忙,但孙辈对王家坝的感情深厚。“他们(指孙子孙女)跟我感情可好了,每年都要回来看我好几次呢,这不,刚放暑假就回来了。”奶奶指了指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的郑倩,“不过她要准备考研啦,我可不留她在家多呆,看书学习重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社会。”
都说隔代亲,但奶奶不曾忘记教导他们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老一代人用最朴实的信念和话语奠定着一个家族的基调、影响着家族的发展。尽管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但每到春节等节日,庄台上的村干部仍然会来拜访看望郑继超爷爷,勃勃生机和无限发展的活力是郑氏家族给人的第一印象,郑台孜台史馆的牌匾旁贴着七个大字:丰衣足食跟党走。
七十年过去,庄台还是那个庄台,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时代在发展,庄台上的居民在发生变化,但“以人民为中心”誓言诤诤,王家坝精神永存。庄台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在走向现实的路上。(通讯员 谢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