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口号。自2003年团中央等四部委开始联合实施西部计划以来,这个口号已经被30余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用青春去践行。今年,西部计划要开启它的第18个年头。
参与西部计划的绝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曾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面孔不一、性格各异的年轻人们对于自己的西部计划“初心”给出了林林种种的回答。
说到底,西部计划是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一种选择,关于“我”走出校园去向何方的千万种选择中的一种。每一个刚刚挥手告别母校的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考虑着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有许许多多的向往,想去最发达的地区,希望得到更高的报酬,这是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决策逻辑。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思索,我们的国家、民族在召唤着什么样的人,以及在这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我们要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恰好,西部计划这种选择,是一个可能的、能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的紧密结合的奋斗坐标。
这种选择是一种时光奔腾中“接续奋斗”的出发。过去的十七年中,在祖国西部发展建设的宏伟篇章中,在一个个欠发达区县逐步发展起来的前行进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奋斗的身影。他们跨越了大山、江河、沙漠、荒原而来,他们用自己微小却炽热的努力,将青春的热血信仰熔铸成基层建设的坚实依靠,把国家的发展方向变成了肩上的使命责任,代代接力。青春给予到每一个人时是吝啬的,但因为年复一年这些到西部来的青春脚印,所以我们看到的古老的土地上奋斗者的身影才是永不磨灭的年轻。已有前行者,更待后来人。西部计划这种选择,呼唤着伸出手接过这17年来始终熊熊燃烧着的火炬的果敢,也期待能踮起脚把这份光亮送到更高处的担当。
这种选择是一种琳琅世界里找寻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心跳的坚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这一年,选择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将既是西部所有贫困区县脱贫摘帽的见证者,更有可能本身就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用自己的双手去托起一份崭新的希望,在描绘美丽中国发展蓝图的大业贡献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志愿者们常说,“用一到三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为何能终身难忘?或许正因为这一段不长但足够用力的西部计划时光是行进在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中,在实现自身的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读懂自己的国家,让自己有更明晰的成长方向。家国所系,我之所行。西部计划这种选择,充盈着永不能忘却的“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浪漫记忆。
这种选择是一种黄杨厄闰处誓要把磨砺变收获的乐观勇敢。一个人要“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的。在每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定不只有平坦大道,会有崎岖、有沟壑、有险滩、有山林。西部计划是一种奋斗的生活,它会帮助你在一路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塑造自我的意志品格,有梦想有抱负的青年们会将这段基层历练种充斥着的一切考验,一切艰辛变成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去提升自我的本领、坚定心中的信仰,触碰远方的星辰,让自己终能成长为“好样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石以砥焉,化钝为利。西部计划这种选择,经历了自会有无尽的收获,体验过自会知其中的乐趣,酣畅淋漓后也便明白来这一遭的价值所在。
这种选择是一种人云亦云时依旧追寻心中朴实理想的清醒。“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句话肯定的正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今天这个诱惑太多而信仰太少、虚伪太多而真诚太少、从众太多而理想太少的网络时代里仍然坚定地愿意去、敢去、能去最艰苦处,去人民中间践行理想、矢志奋斗的“壮举”。这其中的理想,“不仅是只身赶路时抬头仰望的理想,更应该是托底扶弱时伸手弯腰的理想。”志之所定,行之所倚。西部计划这种选择,期待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带着这样的理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这些理想定能如江海般汇聚起“爱国、励志、求真、励行”的能量,让“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这张名片更加闪光。
青年当立志,立志在四方。这个春天,西部计划等待着选择它的青年人,这群年轻人们将和过去选择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那些面庞一样,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去向西部的各基层单位报到,去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带着一片朴实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真心、一份“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勇气、还有身体力行地向着最艰苦处出发没有犹豫和回头的背影,去找寻“我要做什么样的人、祖国需要什么样的我”的青春答案。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西部计划的服务中,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每个人,也一定都能书写自己别样精彩的人生。在其中成长历练的每一分钟,都一定不会后悔,也不会留有遗憾。(通讯员 徐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