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调研感悟:是记录引发记录

  是记录引发记录。调研结束的我回到家里,重新翻开许知远的《祖国的陌生人》,体会他当初跨越爱辉-腾冲一线的心境。

村民在填写问卷。中国青年网铜通讯员 何煦阳 供图

  “生活在中国,却活得像个陌生人”,这是这本书如此起名的原因。“像70年前一样,生活在背景的人们容易在那些幻想中迷失自己——玻璃幕墙大厦、个人博客、星巴克咖啡馆、Shopping Mall比昔日厚厚的城墙、远离建筑更容易将真实的中国脉搏隔离在外”。是的,我们习惯了端坐在星巴克的芳香和书籍的簇拥间,面前是高大的落地玻璃窗,看着滚动的股市数字,享受高速、清洁的城市生活;我们习惯了坐在电脑面前,或者长时间盯着掌心捧着的那几寸屏幕,通过每天新闻上滚动的热点了解这个世界;我们习惯了调用我们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逻辑去描述、分析,仿佛谁用的概念最复杂冗长谁好像就越有见地。可是,北上广深杭只是中国一个那么小的切面,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走出户外,去感受和抚摸那个更广袤的中国,和居住在土地上面那些具体生动的人民。

  是项飚说的话:一个思考者必须冲出黏稠的术语,真正的面对现实。如果说这次调研给了我什么收获,那就是令我摆脱了印刷崇拜,重新回到具体的生活里,重新跟调研的对象接触。不,一用这种称呼,又已经把自己主体化和对方对象化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重新把对方当成是一个与我一样的普通人来看待。“重新把对方当成是一个与我一样的普通人来看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那么的不简单。起初来到贫困户家,我是那么笨拙和幼稚,脑海里塞满思想家的名字,比如列宁做的英国工人阶级调查,比如项飚沉浸六年做的浙江村民族志;充斥着那么多术语和规范,新自由主义、市场、社会、现代化的割裂、半结构化访谈.....我只觉得我是被选中的天命之子——我作为一名以捍卫社会公正、发掘社会真相、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的新闻学子,肩上挑着上天降下的大任,来到了这里,我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

队员在询问村民。中国青年网铜通讯员 何煦阳 供图

  现在回头看看,才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当初那种道德热情的虚幻。为了拍摄纪录片,我和队员住在贫困户家里,长时间地让自己浸泡在他们的生活里,努力成为他们的家人一般的存在。那些激烈的道德热情,一般情况下,都不够真实,因为他们是被你所看到的新闻、书籍等文本中的修辞、句式、叙事、思想术语所感动、所激奋而起的,带有很多浪漫的部分。这种道德激情是悬在空中的,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广袤却无面孔的群体。你不知道自己关心的是谁,那些具体的个人、生动的情节没有走进你的心灵,你的大脑只拥有一个模糊而抽象的概念:“弱势群体”。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时常能感受到直接的道德冲动,相反,我们迎接的却是散漫、空洞、无聊、困顿、迟滞......我们面对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 人,有着不同的故事和细节。只有摆平自己的位置、舒展自己的心灵,像个普通人一样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拥有具体生动的关心,才能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重新为面前的他落泪。(通讯员:何煦阳)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