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亲爱的小孩,愿你的微笑永远明媚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见你的情形,我亲爱的小孩。

  加入安徽师范大学赴阜阳“青春孝行”实践团队是一种巧合,现在想来,更是一种缘分。由于今年情况特殊,所以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改为线上进行。就这样,身在淮南的我,通过网络,第一次在视频中看到了远在阜阳的你,尽管看得不甚清楚。

  打开视频的瞬间,我看到了你稍显稚嫩羞涩但却带着微笑的脸庞。你有着齐齐的刘海,大大的眼睛,比其他同龄女孩相比黑一些的皮肤。你那天穿着一件粉色的儿童衬衫,很普通的款式,似乎洗了很多次,洗得衣领处都有了少许毛边。

  看出了你的羞涩,于是我主动开始自我介绍:“你好啊,我叫王千惠,来自安徽师范大学……”你耐心听我介绍完了自己,声音不大,却清晰流畅地说道:“老师好,我叫张雅琪,今年12岁……”我感觉到,你和其他同龄女孩一样,有着像棉花糖一般甜甜糯糯的嗓音,有着总是显出小小酒窝的羞涩笑容,不同的是,你比她们多了一份稳重与成熟。

  从你的班主任那里,我得知你是个留守孩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在照顾着自己和妹妹。同时,我也得知,你是一个小学霸。大多数同班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的数学和英语,你学的很好,却偏偏在语文上稍微薄弱。

  就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被团队“精准”地分配为你的教学老师,每天一个小时的课业辅导,充斥着这个潮湿闷热的八月,直到暑期社会实践结束。

图为支教老师正在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千惠 摄

  我们每天相处的这一个小时内,你很少露出笑容,更多是在认真盯着屏幕,或低下头记笔记。但,你每次的笑容,都是那么明媚。

  对待学习,你的确认真踏实。尽管年纪尚小的妹妹偶尔总会来“捣蛋”,但你基本上从未受到影响。你有着惊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对于事物也总是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主见。起码在语文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超凡脱俗的表达,曾经让我这个整天“泡”在文学中的文科生都感到惊艳和自愧不如。

  在语文写作课上讲到“我的童年”时,你说:“我的童年像一朵蒲公英,总是飘来散去。但是只要还有根在,就能重新长出许许多多小花。”我一瞬间,惊喜地不知改如何夸你,只是不断地在重复:“说得真好!说得真好!”我看到羞涩的笑容再一次绽放在你的脸上,明媚温和,如天边一直以来无人问津的星星,突然被一个科学家发现后,闪烁出了耀人的光亮。

图为支教老师在同孩子交流学习感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千惠 摄

  语文课堂总是会延伸到许多其他东西,我们谈最喜欢看的书,谈历史轶事,谈理想。我问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你说:“我希望上一所好大学,赚多点钱,然后把爸爸妈妈奶奶妹妹,接到一个大房子里一起住。”我笑道:“理想很远大,你现在也很棒,以后继续努力呀。”“老师,您想看看我的奖状嘛。”你将镜头对准了身侧的一面墙,在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半面墙上贴满了金色的荣誉证书。在我接连的称赞下,你再一次露出了笑颜。

  相比其他同龄小孩,你拥有的很少,可是,从你的眼中,我能看到对生活的坚毅和对理想的向往。我看到一株蒲公英,她的根茎又细又软,弱不禁风,可是她被风飘散的绒絮,足以飞遍全世界每个角落,到达任何她所向往的地方。

  亲爱的小孩,我们之间隔着从阜阳到淮南的距离,我们的声音和情绪只有通过网线才能传输到对方的感知范围内,我们从没有面对面相见,从没有在同一空间里感受到对方的存在。短短十几天的实践即将结束,我们线上相见的时光,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我只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众多大学生之一,实践结束后,也许我们以后都不会再见面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能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你,亲爱的孩子,愿你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你拥有向往的生活,愿你的微笑永远明媚。(通讯员 王千惠)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