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有一座山可以贯穿历史,有一座山可以跨越未来。这座山,就是井冈山。7月20日至7月22日,作为长安大学“探寻红色记忆 · 坚定制度自信”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我有幸前往江西井冈山进行调研,追寻先辈革命足迹,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自小生活的小镇也是群山环抱,对于青山大多已能见怪不怪,但当我乘坐的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驶入井冈山时,我仍被她那逶迤起伏的山势所震撼,贴着车窗放眼望去,纯粹清透的绿即刻铺满了我的眼眸,山间开始飘落些细雨,四周都氤氲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水雾,仿佛将这山的绿洗得更为干净。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这绿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千姿百态的山如火、像龙、又似人,无一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逸脱的神气。这是井冈的山,连绵不绝是为雄;重峦叠嶂是为险;林木蓊郁是为秀;气象万千是为奇。正是由这“雄、险、秀、奇”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井冈绿。

  莽莽青山为证,苍茫林海为证,这座山承载着一段艰难却辉煌的历史,见证了一段生与死的征程。腥风血雨散去,只留有这井冈山巍然不动,这井冈山精神万古长青。巍巍井冈山,煌煌奋斗史。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这片红色的沃土孕育出无数革命英雄,铸就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踏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丰富的文物与光影技术的协助下,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井冈山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战斗、前仆后继的画面,仿佛看见了毛主席在八角楼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奋笔疾书、倾心革命的身影,仿佛目睹了朱老总亲自带领战士们在挑粮小道上运送粮食的场景……我留意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这里随处可见当年流传下来的井冈山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通俗朴实的话语,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井冈军民深厚的情谊与激昂的斗志。

  井冈山斗争仅有两年零四个月,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中,为中国革命牺牲宝贵生命,永远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先烈就有四万七千多人。青山埋忠骨,我怎能忘记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下长眠的井冈英雄儿女呢?我望着纪念堂内一幅幅因历史条件限制而清晰度并不算高的黑白肖像画,看得越多,内心越发觉得绞痛:他们生卒的“卒”,大多停留在意气风发的二十岁出头,这正是我的年纪,在我还在为着人生地规划而迷茫的时候,他们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与满腔热血,勇敢抗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的前夕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我听着讲解员讲述着一位位红军英雄的感人故事,忍不住鼻子发酸,几度哽咽。

  参观完毕,大家却始终不舍离开,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决心二登陵园,敬献花圈。再次踏上陵园阶梯,两侧林廊栽种的松柏依旧如红军战士般挺拔,我竟然感受到一种静穆慢慢地渗透在我呼吸的空气中,一百多级台阶,我的每一步坚定而沉重。在缅怀先辈的同时,我的脑海中又不自觉联想到在疫情防控中的抗疫英雄与这段时间在抗洪抢险一线的抗洪英雄,虽然我的手已经有些酸痛,但我用力咬咬牙,又将背再挺直,脚下更加充满力量。顺利护送花圈进入纪念堂,我的泪水与汗水相互交织,化作了对先烈深切的默哀与深深的鞠躬。

  触摸井冈历史的汗与泪,感悟井冈精神的魂与根,也许是“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坚定理想,亦或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实事求是,又或是“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奋斗,再或是“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的依靠群众,井冈山精神已悄然在我的心中深根发芽。 (通讯员王子艺 )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