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感悟真知

  虽已立秋却依旧炎热的八月,秉承商丘师范学院的传统,我所属的外语学院“奉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团队于8月11日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从不知如何开始的迷茫与困惑,到收获满满并立志为扶贫攻坚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坚定。

  这次三下乡让我们走出校园与家庭的保护,去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让我们真正的参与到其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让我们在实践中感知乡村振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还能够做什么。

  疫情加上我们都分散各地的原因,这次三下乡活动开始的有些艰难。可是就像是乡村振兴的道路,总会遇见困难,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停下脚步,于是我们通过搜集资料,讨论研究,重新整理思路,整装待发。这次活动我们主要去到了河南和内蒙古两地,久居闹市之后乡野的清新与宁静洗涤了城市中不能静下来的心灵,路上一望无际的旷野和湛蓝色的天空都让我们对这次活动充满了向往。

  关于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分别从基础教育,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三方面入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访了顶着烈日打扫道路的清洁工;热情招待我们的摆地摊爷爷;热爱学习阳光向上的小学生和公园中悠闲散步的老爷爷,询问他们关于乡村振兴的看法和建议。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跟他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是笑意盎然,热情且温暖的。为了更真实的体验生活,我们在烈日下帮助清洁工打扫街道,帮摆地摊的爷爷叫卖,教小学生读英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也被他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我们向村民宣传了“美化乡村环境,共建文明新村”“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文化素养”等乡村振兴思想,村民的认可与鼓励让我们对乡村振兴之路充满希望。

  当然,除了实践过程中这些让我们倍感温暖与鼓舞的事情,也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挡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被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很少有青壮年留在家中。但是乡村振兴少不了年轻人,特别是有思想有力量的年轻人,他们能为乡村振兴之路注入活力,让这条路铺的更长,老百姓走的更稳。除此之外,乡村的路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而现如今的乡村,一些路还是泥泞路,坑坑洼洼,下雨天走起来也很不方便,所以我认为乡村振兴之路,要先把这条“路”给修好。“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句来自先辈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把教育搞好,所以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格外重要。我们在短短几天的乡村支教过程中也发现了学校中基础设施的不足,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也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反而收获了很多。这次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村民之间的近距离沟通与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手机虚拟世界之外的温暖与真实感。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善待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随意丢弃的一张纸巾,是清洁工们烈日下的劳作。而团队之间的合作让我明白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藏着掖着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及时的沟通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三下乡也在告诉我们除了远方向往的高楼大厦,我们也要把斗志分给给予我们归属感的绿瓦青苔一份。

  乡村振兴需要劳动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而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奉献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想要振兴乡村,良好的公共设施,美好的环境这些东西很重要,但是新思想的注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些相互配合,才能让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这次三下乡活动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收获良多。质朴的民风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亲近与温暖,团队之间的合作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团结就是力量。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流在心间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经历,我会留在心间,当成一种收获,永久保存。(通讯员:张艳)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