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唯有实践获真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要想真正的获取知识,就要躬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真知。身为一名学院志愿普法活动中的“常驻嘉宾”,在参与过多次的普法志愿活动之后,为了探索优化法律宣讲的形式,更好的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意识,实现志愿普法的初衷,这个夏天,我选择与团队一起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普法现状,并了解学习了其他高校和司法系统的普法形式,见贤思齐。

  在调研的前两天,我们选择了之前有开展过普法活动的乡村和社区去发放问卷,本以为定期开展志愿普法活动的社区居民或者村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会更高,但是实际走访的结果却与我们所预想的大相径庭。在填写问卷时,很多社区居民和村民表示并不了解大学生普法宣讲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遇到过放发法律知识宣传页的大学生,但是宣传页上的文字太单调冰冷,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宣传页的最终归宿,往往是被用来垫桌脚或者出现在垃圾桶里。

  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以来,参与过不少的普法的志愿实践活动,在熙熙攘攘的广场发过法律常识宣传页,也在的中学三尺讲台上解答过法律问题,每次做完志愿活动就收拾东西走人,也没有思考过我们所采取的法律宣讲形式,是否真正的贴合受众,那些接过宣传页的人、台下坐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了。

  你来过,总要留下些什么。普法的意义是让社会群众了解法律,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再自认倒霉,而是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说,志愿者的每一次普法活动,仅仅是追求自己完成了数小时的志愿普法任务,而没有去考虑受众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自己所传达的法律知识,那这样的普法则是毫无意义的。

  在了解过基层普法现状之后,实践的后两天,我们带着问题访谈了海口市司法局,并与事先联系好的郑州大学绿城志愿服务队和西南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宣讲团分别进行了腾讯会议“云交流”,向其他普法主体学习取经,取长补短。

  通过访谈和交流,我们得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要让人民群众真正的接受法律知识,就要采取切合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法。宣讲内容的选取要紧扣老百姓需求,与其密切相关,比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等,要让群众们觉得有用,他们才会去听去问去学。再者,形式的选择也很重要,要改变枯燥无味的形式,创新和丰富普法的形式,比如“点单上菜”、“大榕树下普法”、“趣味问答”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居民在大学生志愿普法活动中的参与度,寓教于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自己之前没少参加和组织志愿普法实践活动,但是无论是身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我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被分配到的任务,自认为自己的普法志愿效果显著,却不去了解受众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所说所做的。通过这次实践调研,从传授者到交流者再到学习者的身份转变,我认识到,所谓的志愿普法,并不仅仅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形式上传播到社会基层中去了,更重要的是让受众将法律知识消化进自己的认知中去,让他们自发树立法治观念,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志愿普法初衷。(通讯员 滕梦缘)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