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敢下乡,感下乡

  7月3至7月9日,我跟随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三下乡支教团队(圆梦—青春之行)前往白圣村樱花屋,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历时七天,依所见,依所问,对本次支教活动有了一系列的感想。

  我在此队伍中,任职副队,辅助队长,管理团队,拟订支教计划。我们来到樱花屋的第一天,与小朋友们见面,然后进行七天的支教活动,乃至最后的告别,亲身经历、体悟,对自身能力,支教过程中的表现,小朋友的状况,都有一定的感想。

  我们团队,分别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志愿者主要负责授课,新闻专业的志愿者主要负责摄影和文编。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而言,日后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教师,所以,本次三下乡支教活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志愿者而言,是一次锻炼和磨砺。

  就我本身而言,当我站到讲台上,面对下面的学生,心中亦是百感交集,那时的我便是一名老师,心中有对老师这份职业的崇敬与热爱,对自己成为老师的自豪,有向学生授课的责任。同时,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候,才感受到以往的老师们站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的辛劳,一节课下来,嗓子干涩。在没有经历这次活动之前,仿若初生之犊,无所畏惧,感谢这次活动,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我本身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不太会说笑,但在支教中,面对小朋友,我学会和蔼,学会温柔,学会耐心。从第一天开始,我便试着与他们说笑,与他们沟通,不会和小朋友相处的我,在一天天与他们的交流中,慢慢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给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家庭,我向他们分享我的经历,整个相处过程其乐融融。

  这次支教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七天,我们能教他们的并不多,能带给他们的也不多,但这段经历和记忆是永恒的,对他们,对我们,都是如此。三下乡活动对我们是一次历练,就我和我的队员们在此次三下乡中的表现而言,我们都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恐有负众望,谨慎而又认真地完成了本次支教。

  由于樱花屋的特殊性,我们授课的对象并不如其他支教队伍那样,面对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我们授课的对象年龄差距比较大,小至4岁,大至11岁,所以我们的课程安排都是比较照顾小一点的小朋友,而当年龄比较集中时,我们会根据小朋友们的接受能力调整课程难度。

  在授课的同时,我们也随时关注着小朋友们的身心。有一位小朋友,来的第一天,便显示出了独特的性格,但随着我们彼此了解的加深,她告诉我们,她的妈妈在她一岁的时候便离世了,爷爷也是中风之躯,她告诉我们,希望老师能够多多关注她。于是,我们组织了家访,到她家中了解情况,并帮助她的爷爷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都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些地方阳光明媚,有些地方疾风骤雨,我们不能驱散乌云,但可以递一把雨伞,短暂的时间内,我们不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能给予更多的关怀,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她的遭遇触动着我们每一个志愿者老师的心,我们在同情她的同时,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大学生下乡,一方面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农村去,另一方面,也为农村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诉说苦情,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支教的七天,我们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每天家长把孩子送过来的时候都是以笑脸相迎,还有的家长送来了解渴的西瓜。我们的目的是来支教,来历练,来成长,我们带来了知识和陪伴,学生们和家长们送来了友谊和爱戴。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最后在小朋友们不舍的泪水和志愿者沉重的挥手中结束了此次三下乡。这旅途,我是看客心,我是剧中人,以亲身经历的体悟,以旁观者的视角,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感悟到老师职业的艰辛,传播了自己学到的知识,收获了爱戴和宝贵的经历,此种种,皆是此行的收获。四字总结:不虚此行!(通讯员 罗发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