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渐深,暑意正浓。怀揣着对支教生活的憧憬,2022年7月1日,我跟随闽江学院法学院暖风行动赤门分队全心全益赴福建省南平市赤门中心小学,开始了为期15天的支教“记叙文”。我很清楚,这次社会实践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照、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结合,是我们提升自我的沃士,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的征程。
踏着晨曦出发抵达时已是正午,炎炎烈日,一抹白色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拖着行李走向将要生活半个月的地方,由于不适,我只能感觉到额上豆大的汗珠跟随着倦怠的脚步落入干裂的土地,然后蒸发。看着陌生的环境和较为落后的设施条件,我竟突然有些无所适从,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得不真实。不禁开始沉思:为什么来支教?为了孩子们能掌握知识?为了给自己的履历添上彩色的一笔?还是……
傍晚,我戴着耳机,坐在办公室门口的石阶上,偶然抬头望天,看见晚霞裹着落日,即将落入山谷,只留下一片粉红色的天空。我感受到乡村蓬勃的朝气,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知识改变命运的画面,孩子们走出束缚他们父辈世世代代的土地,去往更广阔的天地诠释他们的青春。恍惚间,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来到了赤门乡,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中脱身来到赤门乡村的一方净土,心底的纯白幕布开始上映纯粹舒心的画面:缕缕似浮云般袅袅上升的农家房顶的炊烟、起起伏伏的与天际线相互缠绵的青山、还有农人扛着锄头回归时叱喝出来的充溢着山野粗犷的乡歌。我开始期待漫步乡间小路的安逸、期待买菜做饭的烟火、期待明天与孩子们的见面……
图为队员们一起购买食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孟锐 摄
印象深刻的永远是第一面,第一天与班级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孩子们青涩内敛的脸庞让人忆起童真的美好。但随着课程次数的增多,我也逐渐发现大多数孩子是处于一种腼腆和外向的矛盾状态,即课上安静,课下活跃。我想这应当也是乡村孩子的典型状态,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加之家长和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却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就必然导致这些孩子愈加自卑,从而逐渐沉默寡言,产生厌学情绪。当我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或是提问一些在我看来简单的问题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深夜般的寂静和空气中弥漫的尴尬气息。让人想起有时候,街边田角的电线杆是一方小小的围墙,我们只能看见视野上空的那一部分天,狭小的一片,云朵相遇又离去。但这很像我记忆中童年时期的样子。
站在讲台上,在寻找打破僵局办法的同时,我突然间发觉好像自己也并不了解学习对我来说的重大意义。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也向往五彩斑斓的游戏世界和甜蜜蛀牙的零食糖果,我又是否能答得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陌生枯燥的英语问答、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可是什么是无知,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水准或是低于我们的预估值就是无知吗,我也不知道。油墨泄进纤尘不染的透净,幻化成一片绀青。我只是觉得,不可以或者说不应该用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所有,瑕不掩瑜而不是一点黑盖住了所有的白。我明白了我的任务:坚定他们对未来、对外面的大千世界的希望,期盼并帮助他们梦想的实现。
图为同学们在上课时记笔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孟锐 摄
支教的意义往往是双向的。在我给予孩子们知识和思想上帮助的同时,他们也以真诚和纯真深深地治愈了我。我们一起踏上承载梦想的青石板,一点一滴地进步,我想,就是这样无数点点滴滴堆积在一起便足够惊艳住岁月。(通讯员 陈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