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行远自弥,笃行不怠,山水再相逢

  7月18日,西华师范大学“桂香瓷韵,弦歌不缀”——暑假“三下乡”乡村振兴产业赋能实践团队结束了长达七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聚在一起交流实践心得。

  时间一晃,七天的实践活动就这样迎来了尾声。初次见面时大家脸上青涩的笑容还留存在我心中,七天过去大家相知相熟,已经没有当初的生疏,别离时刻突然到来,大家眼中满是不舍与留念。

  还记得最开始我们初来此地,完全陌生的环境让我们既兴奋又不安,大家围坐在一起为怎样安排日程绞尽脑汁。大家相互补充,又竞相提出新的建议,一份日程表渐渐有了雏形。每一天的活动安排都经过我们周密地考量,我们希望能在固定时间内尽最大努力将预设的实践活动做到尽善尽美。

  但现实总是骨感的,我们实际调查后发现白瓷的历史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地复杂,凭借我们的力量难以在预先设想的时间内完成对白瓷历史发展的梳理。于是,我们听取带队老师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对我们的行程及时作出调整,把侧重点适当向当地的乡村振兴偏移,并试图将“白瓷”和“乡村振兴”相连接,终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的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白瓷文创产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倩 摄

  在参加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曾有过零星的一些志愿活动经验,但是那都是作为参与者被事先安排好了工作内容,我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即可。但是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是由我们十位队员自愿组队参加的,活动的目标,活动的行程,活动中的日常起居餐饮等等都是一片空白,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设计。这是思想上的彻底转变,我们由先前的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自己掌握活动进程,自己设计活动安排的策划者,这代表着我们向独立人格、独立生活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将开始学习和提高独自面对生活风浪的能力。

  “乡村振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词汇,我们在书本上见过,在试卷上写过,但我们从没有用双手触碰过,在这之前乡村振兴对我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于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的。直到那天,我们第一次碰到稻田里青青的稻禾,双手触碰到水中软软的湿泥,脚边蹿过细细的小鱼,我们于天光日影和田野乡间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乡村”;一座座整洁美观的民宿,高温淬炼出的一盏盏洁白的瓷器,我们又在一次次实地走访中真切明白了什么是“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在录制视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倩 摄

  每一天结束行程和舟车劳顿,身体疲惫地躺在床上,思绪却在迅速飞驰。如何准备采访稿才能在保持尊重和敬意的同时得到问题的答案?如何写好这份调查报告,再凭借这份报告与专业人员交流以期获得更多收获?如何联系想要采访的对象?如何安排处理队内事物?初出茅庐的少年们第一次直面人世间的繁琐事务和复杂的人情世故,我们有过退缩有过放弃的念头,但看到其他队伍有所成果,看到曾经兴致勃勃的我们自己,又打消消极的念头,相互鼓励“在坚持一下”、“再试一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一次次跌倒又挣扎着爬起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学会如何避免摔倒;在一次次相互鼓励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保持乐观,坚持下去一点点完成任务。我们作为一个团队,是无法分割的完整的集体,每一份成果与报告都是十个人共同努力换来的,正是这种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我们顺利完成这七天的实践活动,期间遇到的磕磕绊绊和无数艰难险阻,最终都变成我们友谊的固化剂,成为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的副旋律。(通讯员 张倩)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