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阙万间会成土,雕梁画栋会朽坏,石窟壁画会剥落,青铜锈蚀纸张糟朽……对于历尽劫波才来到我们手里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之永久。”2022年7月13日,我随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义心助岭”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陈慈黉故居,对这座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中西兼收的古建筑进行参观、拍摄、录像,感受侨民的思乡情愁及古村落的独特风情。
我踏入侨宅的第一步就明显体会到这座古建筑与传统的瓦顶民居有所不同,虽然仍是以潮汕地区典型的“驷马拖车”格局为主体,但四周是双层的洋楼;门廊、屋墙厝角、厅堂檐下镶嵌着潮汕特色的彩瓷,同时又搭配了西欧、东南亚风情的瓷砖;精致的木雕石雕,还与西式柱头、拱形门窗相互映衬。进入宅邸内,有中国传统书画挂幅,也有西式花鸟、几何图文装饰。
虽然故居内的墙壁地板已有明显的时间雕琢的痕迹,但这古老而蕴含着潮汕文化的“韵”和西方文化的“意”的古建筑,让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碰撞出和谐的艺术美。??
陈慈黉故居修建于二十世纪初,我回忆起高中所学历史,那个时代里西方文明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但也给中华文化带来新的可融合元素,如此一见,陈慈黉故居实在可称得上是那一时代的建筑风格的缩影,是潮汕传统民居迈向现代多元化的一步,更是留给后代研学的无价美学瑰宝。可这样独特的潮汕式建筑特色,在我的游历过的城市里的现代建筑中很少见到,似乎只封存在了古建筑,仿佛在时代的浪潮中一点点消弭,这是无比可惜的事情。
走入四座宅第之一“郎中第”之时,我心中疑惑:明明陈慈黉先生祖孙三代从商,为何会以“郎中第”命名呢?后来陈慈黉家史馆中浏览时才从讲解员口中明白:清代末年,陈慈黉先生家乡这一带遭受水灾,他们家捐献大批钱财赈灾,于是朝廷赐予他们家一个郎中的官衔作为鼓励。
作为在外打拼的华侨,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但他们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选择“达则兼济天下”,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渡过难关,还带头创建前美新乡、兴办学校、修侨造路等,我相信陈慈黉家族回到祖国奉献祖国的善举与众多归国华侨是相似的,那些不求回报的奉献是他们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
渐行渐深,不久我们走到了整座侨宅中规模最大的宅第—善居室。当地一位村民与我们分享:当时修建这座府第时,陈族人不计工本,为求其精,不仅对工匠们非常宽厚和善,还会请乡里老人孩子没事就来帮着磨石柱,做些简单的工作,付给他们丰厚的工钱,乡里人无不对陈家的乐善好施心存感激和景仰。
这座侨宅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不是那精美绝伦的装修设计,而是屋主人背后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是他们振兴宗族的责任感、是他们自身发达之后福泽故乡的慈善之举。
我们到访陈慈黉故居的这一天,游客稀少,当我能够在一种静谧的环境沉下心感受故居的历史厚重感时,我不禁有些难过:如果有更多人来亲自感受此古建筑的美,或许它能在现代建筑的设计、格局中延续;如果有更多家庭、学校能将孩子、学生带来参观,或许陈慈黉家族的家国情怀、创业精神、浓浓乡梓情可以给后辈播种下更多信仰的种子,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守护这时代珍贵的侨民归乡情。
这段旅程停停走走,当我们游完全程,夕阳的余晖落在屋脊的彩瓷上,那一个个彩瓷雕映射出柔和而夺目的光芒,就如同这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在后代中仍散发着的独特的魅力。陈氏家族其实早已在泰国建有陈氏家祠和豪宅别墅,但为何他们仍斥巨资继续在故里修筑另一大型家园呢?我想,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的诗文或许可以表达潮人包括陈慈黉家族的共同心声:“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这份珍重的感情,祈愿在我们青年的手中传承下去,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等等,让它不蒙尘土,不掩瑰丽,不被遗忘。(通讯员 王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