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阳光正好,作为南通大学“静海拾‘遗’,双语演绎”非遗文化宣讲小分队的一员,我前往南通市果园村社区对孩子们进行有关范氏世家诗文的宣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下来的吗?”
孩子们摇摇头,我微微一笑说道,“范仲淹。”
“老师老师,我知道!”有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被允许起身后他随即背起了《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童声清澈响亮,句句朗朗上口,他并不知道肥美的鲈鱼背后,渔民所要面对的是日日劳苦与无限风波,以及诗人因民生疾苦而发出的深深叹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训诫家中子弟,立下严格的家训。范氏族人谨遵祖训,不断完善,形成了范氏家风,自此范氏名人辈出。2009年,“南通范氏 世家诗文”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项目,这也是首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家族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更好地想孩子讲解南通范氏家族的故事,我于7月3日亲身前往南通市范氏世家诗文展览馆和范氏古宅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展馆和古宅所在之处绿荫环抱,流水相和,氤氲着历史的独特气韵。展览馆内珍藏着南通范氏世家历代诗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诗文,现共收录8000余篇,积淀了范氏家族特有的家风、诗风、文风。南通范氏家族,从明代嘉靖年间的范应龙到当代范曾共13代,代代擅吟咏。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名人相望,大师辈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诗文世家传承的一个典型代表。范氏家学从文字训诂、章目辨识,以至吟哦方法,都有完整的一套规范。我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诗词大家,如李白,如苏轼,很少能够将诗文风骨传习几代的,而范氏家族传至13代到今日的范曾,可见家风之严良。在讲解员详细的介绍之下,我们从范氏诗文背后的故事中感受到历史的沉浮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精神。走访结束后,我站在古老的范氏古宅前,心中无比敬畏,深刻体会到范氏家族代代诗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忠厚情怀,也希望自己能够献出更大的力量为祖国大地贡献青春才干和力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小男孩挺着腰板继续大声地背着,“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我也喃喃地跟着念,其他孩子里也有三两个小声地背着。我夸奖了小男孩,示意他坐下,幻灯片一转,便是范仲淹立下的《六十一字族规》和《诫诸子书》。“大家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
“家规。”孩子们齐声回答道。
“是啊,古时候‘家’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刚刚我们提到了范仲淹,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诗人。他就给他的孩子们立下了很严格的家规。大家和我一起读读看这些家规,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注重孝道,友爱兄弟。
忠诚勇敢,心怀赤诚。
勤奋读书,尊重师长。
勤俭节约,谦恭廉明。”
我向孩子们解释了每一句家规的意思,并问了问他们有什么收获。
“要孝顺爸爸妈妈,尊重老师。”
“要认真学习,不能浪费,不能骄傲自大。”
孩子们举手都很积极,说明他们都能理解了,我便继续说,“大家应该对这些规矩很熟悉,对不对?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优秀品质。因为范仲淹的子子孙孙都能遵守这些家规,所以出了很多爱国爱家还很有才华的诗人。我希望大家也能把这些当作自己的家规,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好不好?”
“好!”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面对着我回答。我想起那句话“教育的目的是点燃火苗”,我面前似乎有着一束束火苗迎着阳光缓缓摇曳。循循善诱,亦步亦趋,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终于在无数次理论学习后取得了教育实践的快乐,也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魅力所在。范氏家族的故事简单纯粹,坐着的孩子们也一样,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家族传统价值的认同和敬仰之情,我被他们的热情和好奇心所感染,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了解新事物的渴望和向往。
“字声五百年,万古韵犹在。”范氏家族代代传承的诗文,如一片古老的乐章,奏响着永恒的旋律。每一首诗、每一段文字都蕴藏着诗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也无不体现着范氏家风中代代相传的“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谦恭自律”的仁人志士节操。而我面前的这群孩子们,便是新时代最有活力的传颂者,在未来的日子里,只愿孩子们的歌声越响,我教书的路途更长,而范氏的家风诗文也在千古的中华历史里流转经年。(通讯员 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