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探寻山湖傩戏的变与不变

  2023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徽州遗韵,绿禾焕新”本科生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池州市墩上街道山展开非遗调研活动,探寻当地傩戏的前世今生。

  乘着微醺的暖风,伴着清新的稻荷香,我们“山湖傩戏,高跷马”小分队早早就来到了唐氏宗祠。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德高望重的非遗传承人唐茂华老先生。尽管年近耄耋,他仍是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身形板正,低眉垂目间流露着老一辈艺术家的专注。当谈起山湖傩戏时,他的举手投足间都展现着非遗传承者的自信与骄傲。

图为唐氏宗祠牌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青悦 供图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山湖傩戏的发展可以说是历经艰险,一波三折。首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傩戏遭遇了打击性的烧毁——因为傩戏是酬神还愿的艺术形式,被误认为是封建迷信。幸运的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不愿让从老祖宗那传承下来的文化就这样被腰斩,于是他们多方打听,收集资料,恢复了饱受摧残的山湖傩戏。从此,山湖傩戏又如花火般璀璨,丰富着村人的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村人间的距离。人们对生活又有了盼头。

  然而世事不尽人意,这些年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山湖傩戏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只剩老前辈们还在坚守,可谓青黄不接。然而年近耄耋的师公们,家族传承制度早已融入了他们的骨血中,严重排外:不愿意吸收外姓人,只传男不传女,不愿对外宣传,害怕亵渎神灵……文化像是一座宝库,但老一辈的人想把它锁在箱子里保护起来。后继无人的窘迫,无疑是傩戏发展的巨大阻力。

  山湖村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却无法满足现代人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师公唐茂华表示:“不想改动,如果改动太大,就不是传统的傩戏了。”然而代表着新时代的唐克啟保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以前那个年代,没有娱乐途径,大家愿意花5、6个小时看;现在的表演还没结束,人就走了。”老一辈保守陈旧的观点,遇上新一辈年轻人大胆的构思,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他们新旧两辈人的矛盾冲突中我思考到,非遗传承,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什么?

  事实上,文化是“活”的,动态的,跟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傩戏就从最初庄严的祭祀,逐渐发展到了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如今傩戏的宗教色彩早已淡化,是一种供人消遣的娱乐活动。可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内涵是傩戏存活,并且焕发精神活力的关键。不仅仅是傩戏,这对任何文化都适用。

  那么具体来说,变的可以是傩戏中的动作、服饰等外在表现形式,内容方面需要与时代内涵相挂钩。傩戏中晦涩难懂的戏文也需要专业人员来解说。手握非遗这把好牌,通过普适、易懂、富有趣味的方式打出去,大家愿意看,传播就成功了一半。不能变的应该是傩戏的精神内核:是对古老的中华文化图腾的崇拜,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景……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学子学习傩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莲婷 供图

  傩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基因,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特性和自豪感的认同,是中华儿女挥不去的“乡愁”。

  古老的山湖傩戏,从祖先们对人丁兴旺,族人幸福安康,农事风调雨顺的期盼中走来,从被当作封建迷信,牛鬼神蛇,宗教崇拜的误会中走来;从传承人们的全心全意、深沉的热爱中复苏过来。我相信,它会朝年轻的一辈越走越近,又将越走越远。(通讯员 温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