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提升网络素养,助力未成年人保护

  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27日电(通讯员 陶逸濛)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主体,也深入参与到网络生活中。规模巨大的未成年网民群体背后存在着的现象和问题也成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和媒体报道的焦点议题。其中,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理发展权亦是时代的应有之义。如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的第五章“网络保护”内容,平衡好各方需求,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实证研究团队”于2021年7月、8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访谈调研和问卷发放工作,以期探索防沉迷机制的运行情况,总结现存问题,寻求可能的优化路径。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探究”为依托,主题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实证研究”,指导老师为赵莉副教授。团队由法学院19级本科生陶逸濛、曹润涵、毛方渭、王凡、丛嘉、张佳韵、张雯雯、陈佳玲、袁铭、缪如轩、滕腾、潘慕洁、钱袁静,法学院20级本科生周子豪、王一枢、王雨萱、张凯欣、赵欣冉、周海伦、夏卓语、宣星宇、钱艺能共22名成员组成。团队成员通力合作,顺利开展各项调研活动。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深入访谈责任主体,感受机制运行进程

  根据未保法中规定的相关责任主体,团队成员成功联系到了常州市网信办、六安市民政局、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六安市舒城县教育局、南通市如皋市教育局、常州市新北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无锡市东湖塘中学、沭阳县七雄中心小学等五省十七地的相关单位,开展访谈调研。

  常州市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副主任蒋博雅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中央的相关政策方针,以及常州市委网信办目前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六安市民政局的访谈也开展得非常顺利,社会事务科科长陆金富点明了防沉迷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并对中小学阶段法治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的陈戈主任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与团队交流了徐州市防沉迷体系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徐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教育局、公安局等11个部门各自的职能。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的张涛主任和魏宏溥专委从办理的未成年人相关案件出发,阐述了网络沉迷的危害,以及沉迷防范的限度。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学的安监办主任陈列老师谈到,学校主体在防沉迷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师会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而且还会积极促进家校联合,共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对话立法专家,体悟修订初衷,明确研究方向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未保法与时俱进,对网络时代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创设“网络保护”专章。法律的有效施行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于法律编撰、修订的初衷予以准确把握,2021年8月18日,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实证研究团队成员陶逸濛、曹润涵、毛方渭有幸联系到了切身参与未保法修订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苑宁宁教授,并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的方式开展了一次专题访谈。

  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团队成员的每个问题,讲解了修订未保法过程中的一些争议与最终结果、实践中留存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完善方向,提示团队成员要用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注意细节概念的把握。苑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立法经验让团队成员在这次访谈中受益匪浅。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用最真实的数据,反映最真实的声音

  团队拟立足于社会大众视角,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其对“沉迷”概念的理解、负有防沉迷责任的主体、规制的对象与方式、沉迷防范的手段限度五个方面入手,试图倾听民意民情,以探究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机制运行的现实土壤。团队成员在疫情期间,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发放了问卷。

  考虑到调研课题针对的是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生活状况以得出更有效、更可行的防沉迷机制,团队成员创新性地设计出了成人版和青少年版两份问卷,对调查群体进行分类调研。问卷样本涵盖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上海等20个地区的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民众群体,样本容量达2091份(成人版886份,青少年版1205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调查发现,有82.16%的样本青少年群体反馈其所在的学校开展过用网教育类类活动。其次是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其他单位、社区机构,占比均在22%~30%间浮动,与排名第一的学校占比相差巨大。此外还有12.12%的青少年反馈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模式是否真的有用?它究竟能不能防得住网络沉迷?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反馈中,我们发现,有23.15%的青少年寻找过青少年模式的漏洞,并延长使用软件的时间,。在青少年模式是否有效的问题上,有22.46%的样本成年群体则持怀疑态度,认为该模式效果堪忧。

  经过多地的走访与实践,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各地各单位在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范方面的经验成果,也对防沉迷机制的现存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全面地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切实地感受到各地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公众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的殷切期望,团队成员在调研活动中历练自我,感悟良多。助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南师法科学子在行动!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