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鱼歌不辍:江笑江流的原点与未来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8日电(通讯员 徐菲 张佳宜 武世典)长江江豚保护实践项目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1新设立的品牌项目,致力于在长江沿岸探寻江豚足迹,聆听相关人士的保护之声。今年7月,江笑江流支队一行12人背上行囊,来到湖北武汉、荆州等地,开启了关于江豚保护的第二次深挖。半学期积极筹备,7小组精心策划,江笑江流支队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长江的美丽传说”——走进江豚保护 

  为了解江豚保护的现状与科学手段,支队走进白暨豚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晓君老师带领支队参观,并耐心解答大家的疑惑。在饲养池,支队第一次见到了江豚在水中追逐嬉戏的场景。见到陌生人来,江豚纷纷游向饲养池的另一侧,但不一会又忍不住探出头来好奇张望。那份灵动、机敏、可爱,难怪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

  在交谈中,支队了解到了目前江豚保护刻不容缓的事实。“白鱀豚的身影已在水中消失,留下一尾怅惘的哀叹;但江豚的故事仍要继续,他们的生命要同长江一起奔涌,绵延向无尽的未来。‘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希望在长江禁渔十年后,诗中的场景会成为长江随处可见的风景,而非定格在回忆中的美丽传说。”支队成员、生命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欣遥记录道。

  告别白暨豚馆,支队动身前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是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也是全球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案例。在这里,支队看到了网箱繁育江豚的成功案例之一——小江豚萌萌,也有幸看到饲养员丁泽良师傅给网箱中的江豚父子投喂午餐。

正在接受喂食的江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武世典 摄

  了解到工作人员一次次的技术改进之后,支队成员、生命学院2019级本科生颜瑞仪感触颇深:“只有亲身体会和了解后,才能体会到首例成功迁地保护和网箱繁育背后的努力。工作人员信手拈来的一次次江豚大事件、一项项细致的养护细则,都让我深深感动。”

  “讲好江豚故事”——开展志愿课堂 

  “开展志愿课堂,讲好江豚故事”是支队实践的重点之一。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武汉学而思的帮助之下,支队开展了一场面向3到10岁儿童的趣味课堂,亲身体验了生态保护的科普宣传工作。

  课堂选址于一家江豚守护主题咖啡店,店内墙上环绕着江豚的照片,电视机里也循环播放着江豚保护的纪录片,支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领孩子们走进了江豚——这群微笑精灵的故事。

  课堂分为三个部分:暖场游戏、互动答题和绘画分享。热身游戏后,课堂进入主体部分——“江豚拯救大闯关”。在这个将讲故事与互动答题相融合的环节里,孩子们跟随主人公“锅锅”的步伐,与由队员们扮演的各类角色展开互动,通过解答江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来进行闯关。对每个问题,队员们都进行了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讲解,让孩子们在闯关的同时也学习到江豚习性、现状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最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江豚。

生命学院2019级本科生韩兆宇(左一)在与孩子们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武世典 摄

  志愿课堂筹备不易:反复修改的故事情节、经过几轮求真和细化的题目答案、一幅幅手绘PPT、数十张小卡片上专业又易懂的讲词……然而,这一切在支队得到在场儿童、家长及直播平台数千观众的认可时,都褪去了沉寂的底色,显得熠熠生辉。

  “人退鱼进的新篇章”——嘉鱼县 

  生态保护向来无法同经济平衡割离,在长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禁捕政策后,为深入了解渔民上岸后的生活改变,支队来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对当地转业渔民、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与书记进行了采访。支队了解到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在积极为渔民转型工作考虑,渔民上岸后会有政府补贴与技能培训,渔民也对长江禁捕表示了解和支持。支队成员、药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佳宜记录道:“很多渔民对长江感情很深,他们选择投身江豚保护工作,改‘捕鱼’为‘护渔’,成为巡江人回馈长江。”

 

图为巡江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武世典 摄

  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已有一年多,支队了解到,多数渔民仍选择与渔业或长江相关职业作为转业方向,部分渔民存在无法适应岸上生活的情况。补贴少、岸上关系网薄弱、重新就业难……这些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平衡大主题中存在的细节性问题,等待相关政策的细化与落实以加完善。

  长江“人退鱼进”是历史性的大变革,也是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起点。离开嘉鱼县后,支队将采访内容整理为调研报告《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下的渔民转产转业现状》,记录长江与沿岸渔民在新模式下做出的改变。

  “长江边氤氲的烟火气”——领略武汉风情 

  在调研任务完成后,支队告别嘉鱼县,重返实践的第一站——武汉。队员们在这座古雅与现代共生的城市里徜徉,充分领略了武汉的魅力。

  在黄鹤楼上,队员们远眺武汉全景。长江大桥横跨滔滔江水,将近岸的老居民楼与远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相连。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高铁在桥下飞驰而过。翻涌的云海下,唯有黄鹤楼巍然矗立,见证着武汉的发展与变迁。

  在湖北省博物馆,精美馆藏中的荆风楚韵令队员们流连忘返。越王勾践剑遍布菱形暗格,剑身修长,剑锋冷冽;曾侯乙编钟庄重肃穆,雕刻工艺精美绝伦。馆内的编钟表演综合古今的演绎方式,将传世乐曲悠悠奏响。

  在旅程最后一站,支队来到江汉路步行街。一路向前,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次第呈现,勾勒出民国时期武汉的繁华。行至尽头,江滩映入眼帘。伴着击岸的涛声,沿岸高楼上的灯光不断变换着色彩;江畔游人如织,耳边不时传来的武汉方言更为夜晚增添了一份烟火气。江边斜堤上绘有多种水陆生物,这令队员们兴奋不已。队员们搜索其间,期待在这里也能邂逅江豚。

  这一程自武汉始,于武汉终。于黄鹤楼感受长江的烟波浩渺,在步行街体味城市独有的烟火气,在这里,实践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2021是江豚品牌的第一年,是充满未知与挑战、也是充满机遇与活力的一年。在各方支持下,在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本次实践在人文、志愿、科普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

  人文方面,支队以嘉鱼县为窗口,通过街头随机采访、走访渔民和电话采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了禁渔政策下渔民转产转业的现状,完成了两篇人文访谈录。线下实践结束后,支队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人文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改善现状的良方。同时,支队还对邓晓君老师的访谈稿进行了再创作,产出了反映豚馆现实难题的报告文学。志愿上,江笑江流支队是品牌下首个开展宣讲课堂的实践支队。在三方的通力合作下,课堂顺利完成,并收获多方好评。宣传上,支队以多形式、多渠道的理念创新实践宣传模式。

  2021实践已经结束,但关于江豚保护的思考、探索与践行却仍未停息。对品牌未来的构想正渐渐成型:在寒暑假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学期中实践,与保护组织开展线上合作;持续开展趣味课堂,撰写一套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已应运而生,等待着下支支队将其化为现实。

  “一起走吧,去听湿地与大泽间那浸透自然灵性的歌谣,去看奔腾江水中那一抹抹迅捷的银色,趁日光正好,趁生机勃勃。”支队长、生命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菲写在最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