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福州8月19日电(通讯员 苏自昕)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榕园寻梦,闽戏升平”——闽剧寻根实践队在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叶祖淼和黄科安老师的指导下,对闽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调研。实践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访闽剧行业的演员和专业研究学者,积极以文字和视频记录实践过程,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上通过新闻和短视频等方式积极传播分享实践成果。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闽剧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现成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1日,实践队来到芳华越剧院,围绕闽剧的起源发展以及闽剧和其他剧种的区别等问题采访了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全国戏曲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老师和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撰写参与者的周明老师。两位老师从专业研究员的角度为我们概述了闽剧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演唱、剧本特色。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闽剧以本土的“营养成分”作为发展的基点,积极吸收其他剧种在唱腔上的优势,发展成具有闽地“包容”特色的多声腔唱法。岁月变迁,闽剧也没有被时代抛下,不同于传统剧目的“后花园”和“中状元”题材,闽剧早早地将目光转向城市化的闽都百姓生活,聚焦小人物传唱了一部又一部的福州“风情画”。
实践队成员前往福州市艺术学校,旁听了以《闽山闽水物华新》中对闽剧文化发展的指示展开的研讨会。“20多年过去了,闽剧的文化薪火在榕城大地上熠熠生辉。”福州闽剧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闽剧传承人林颖感慨道。从大院中的练功房到今天成学科、成体系的福州市艺术学校,福州闽剧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如今,福州市艺术学校作为福建省高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闽剧”传承基地,依托闽剧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建立起闽剧数字博物馆,为闽剧人才培养、研究创作、数字建设、传播交流提供了资源,抢救性保护了闽剧精粹。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实践队成员跟随“福建美猴王”黄东闽老师来到了福州市闽剧院的老院部,采访了黄东闽老师和他的师傅——闽剧非遗传承人林亿惠老先生。林老先生在60多年的文丑演艺经验积累下,总结出了个人的理论心得,在舞台表演和道具设计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造。在采访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感受到来自闽剧传承的力量,老前辈的谦虚和后起者的敬重,闽剧的精神在言传身教中代代相传。采访结束后,实践队成员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闽剧的魅力。
7月2日至27日,实践队成员采用线上连线的方式分别采访了小生林特老师、青衣陈菲老师、武生林隽永老师、花旦程卉老师和闺门旦张林娜老师。从不同角色演员老师的身上感悟闽剧角色的不同之处,以从业者的视角观察闽剧的发展状况和对闽剧未来的期望。他们不仅是行路人,更是引路人,受访的多名老师身兼“演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对闽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面对着闽剧传承在语言上存在的障碍,林特老师为我们介绍艺术学校对于福州方言教学和口音规范方面的重视;面对闽剧观众青黄不接的现状,程卉老师以多次参加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开展的“闽剧进校园”活动的亲身实践引导孩子们走进闽剧、读懂闽剧;如何让年轻人接触闽剧,陈菲老师参与创办的“儒林有戏”艺术工坊以“戏曲+民谣+咖啡馆”与“说戏+戏曲+互动”的形式,建构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开辟不同以往的闽剧民间化新路径。青年一代通过多渠道的创新尝试在闽剧传承的赛道上接力奔跑。
团队合影。团队供图
实践队在7月20日和8月5日,分别前往了福州曹学佺闽剧展示馆和位于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实地探访闽剧的文物保护。曹学佺闽剧展示馆是庆祝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工程的献礼,馆内以闽剧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结合图片、文献、服装、乐器等十余种实物,对闽剧文化进行整体展示。实践队仔细欣赏了“肇始儒林”“传承发展”“艺术特点”等三个主要展区,近距离感受了闽剧舞台的传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