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高校学子三下乡:弘非遗文化,传天府风韵

  中国青年网泸州8月22日电(通讯员 苗馨月 鄢慧婷 李程子)8月3日至8月13日,广东工业大学赴四川省泸州市“弘非遗文化,传天府风韵”三下乡的队员来到了泸州市,紧紧围绕“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活动。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世宏老师现场讲解蝴蝶画的制作技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何永富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的号召。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12月,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认定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据泸州非遗网统计,截至目前,四川省泸州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20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1项,名列全省前茅。非遗实践队希望通过宣传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推动泸州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发掘泸州市“中国酒街”旅游区的更多发展方式,带动泸州市周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非遗实践队采访油纸伞工艺传承人毕原绅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鄢慧婷 摄

  实践队进行了为期10天的线下调研,共走访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和4项市级非遗项目,并将这18项非遗项目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进行材料整理,分别是:茶酒文化篇、手工艺篇、曲艺篇、美食篇。

  非遗实践队调研采访的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包括四川省龙头企业—泸州老窖和古蔺郎酒(国家级);中小型企业—护国陈醋(省级);小型家庭作坊—渠坝豆腐干(市州级);制作工艺精湛的分水油纸伞(国家级);宛转悠扬的江阳川剧(省级)……

  

图为实践队在中国特早茶城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何永富 摄

  在十天的走访和调研中,非遗实践队的队员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通过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两者关系相辅相成,积极响应中央“十四五”关于乡村振兴政策,对应重点任务中谈到的“文化振兴”,队员们认为可以在中国酒街原有的基础上打造“非遗小镇”,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整体魅力,结合多种方式向大家宣传泸州的非遗文化,以非遗产业化发展助力传统文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