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武汉大学生走进梁家河:听知青故事,做有为青年

  “来来来,大家一起再拍张合照,拍完咱们准备回去了。”随着带队老师的一声吆喝,我才突然意识到这趟梁家河学习之旅要划上句号了。站在梁家河村村口回头看着这座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小村庄,心中感慨万千。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虽然在梁家河村只学习了短短一天,但是这段探索学习的旅途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七月的延安火热而又干燥,但是当坐在旅游电瓶车里,看着进入梁家河村的道路两边的满目绿色,躁热的内心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同时心里又有了一丝疑惑,“这真的是书上看到的那个梁家河村吗?”随着走进梁家河村,一切都有了答案。

梁家河村风景一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季凯 摄

 

  熙熙攘攘的人流,高低错落的攀谈声,都在靠近这座村庄时,变得安静和井然有序,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大家的脚步变得轻而缓。随着人流缓缓走进村史馆,脑海里的资料和这里的一幅幅图片对上了号,下乡知青们在冬天趟着水挖井的身影,扛着锄头挖淤地坝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加快了步伐,想要亲眼去看看那些下乡知青们生活和劳作的地方。站在知青井前“饮水思源”的石碑,身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向他的女儿低声介绍着,“这口井啊是几个比你大不了多少的哥哥们带领村里人挖的呢。很了不起啊”转身想看看这对父女模样的时候,父亲牵着女儿的身影已经融入了人潮之中。抬起眼眸,隔着围栏看着那方水井,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那个穷苦落后的年代,一群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知识青年们挥舞着臂膀“嘿咻嘿咻”地凿地,他们的汗水就滴在了我脚下的土地。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这群北京青年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将最好的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是多么的可贵和令人敬佩啊。

  缓缓穿行在梁家河村,踏着的是宽阔的水泥路,村里的小孩子在屋前屋后玩耍着,篱笆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几位老人在大树下乘凉,充满着烟火气息的乡村画卷徐徐在眼前展开,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的中国乡村,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后的乡村啊,在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拼搏,终于吹落了掩盖它们的黄土,焕发了夺目的光辉!

  

图为大树下做工艺品的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爽 摄

 

  “我们来合张影吧。”老师的声音在前方突然响起,我赶紧小跑了几步站入队伍。“咔嚓”一声定格了我们在梁家河留下的时光。背景是五十年前下乡知青们曾经居住的窑洞,透过照片,五十年后的我们似乎和他们在空间中重逢了,党旗的红色映照的是他们的赤子之心,也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红色初心。

  我们走进知青们曾经居住的窑洞,地面坑坑洼洼,土炕靠着的墙上糊满了旧报纸,炕上放着几张矮小的桌子,和几盏沾满铜绿的煤油灯。格外显眼的是窗户下摆着的一张干净的玻璃橱窗,和整个窑洞十分不搭。里面摆满了知识青年们在插队期间阅读的书籍,有中外文学、马列著作还有军事理论等,隔着玻璃,也可以发现这些书籍被翻阅的有些破烂了,可见阅读之频繁。耳边响起讲解员满含感情的讲述,当年的知青们都是从北京来的知识分子,白天要挣工分,晚上不忘点着煤油灯伏案阅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改变村庄面貌的方法,甚至是强国之路。艰苦的环境没有使他们忘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在插队结束后,他们也相继成为作家、教授等等,继续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报效祖国。

摆放着当年下乡知青们阅读过的书籍的橱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露露 摄

  虽然时代早已更迭变换,但是学习是一件永不过时的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已经崛起,但是巨龙的腾飞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为之奋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我们要向这些在梁家河村的下乡知青们一样不断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贡献服务国家。

  梁家河村知识青年们的事迹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他们砥砺奋进的精神,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作为……他们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所绽放出来的光彩,必将成为指引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前行的明灯,带领我们一步步攻坚克难,奉献青春,完成时代使命。

实践团成员在知青旧居前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可琢 摄

 

  每段旅程都有终点,在这个夏天和梁家河村划上的句号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如今的梁家河村平静祥和,村民安居乐业,来来往往的游客,满怀期待而来,也满怀收获而去。感谢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村落,让我感受到了初心和使命的巨大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团会永远铭记,不断探索,而我也会期待在前行的路上继续收获更多更美的风景。(通讯员 尹爽)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