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暑期,四川农业大学“烛光计划”小队抵达雅安市荥经县阳春坝,开展为期十二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小队成员欲像烛光一样将温暖带给这里的孩子们。却在相处的过程中,渐渐感到,这里的孩子似星子一般,包裹着烛光。在相处中,潜移默化的教会了我们成长。
第一次参加下乡支教活动,其实我的内心有迷茫也有紧张。迷茫的是没有实际支教的经验,不知该从何做起,去尽自己所能,给予村里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帮助;紧张的是害怕自己不能够教授好课程,而为村里孩子所讨厌和不喜。
综合上述考虑,我的内心本有所退却,但团队里参与过支教的成员们的话语却激励了我:“我们还是学生,不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自然不能带给孩子们尽善尽美的教育。但是我们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我们其实想带给村里孩子们的,更多是缺失的关爱与陪伴。所以不必紧张,用你的真诚去对待孩子们,自然会为孩子们所接受和认可。这也正是我们团队名称‘烛光计划’的含义核心之所在,携一点烛光,照亮偏远之乡。”
怀着一颗想要陪伴孩子们的心,我来到了我们团队本次社会实践的地点——荥经县阳春坝。
初到此次暑期支教的地点,我便爱上了这里的景色。这里远处耸立着高高的山峰,山腰间云雾缭绕,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近处是蜿蜒曲折的小路,路边分布着时而成片,时而分散的矮小房屋,并不整齐,却在凌乱中透出些许质朴与安静的美感,就像乡里人那般纯真、朴实。
图为初到阳春坝时所见白云萦绕的远山和近处错落有致的村庄,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碧蕊 供图
然而,呆在这里支教的日子却并不容易。这里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而言,诚然是艰难而又辛苦的。
空置的房屋中所沉积的厚重灰尘需要我们的耐心清洁与打扫;可住房间数量太少,我们需要挤在一起睡和打地铺;夏日炎炎,房间里没有风扇,房屋通风不畅,我们起床常常汗流浃背,衣服每天都不得不更换一件;乡村草木茂盛,蚊虫密集,就寝的床铺上常常掉满了小虫子,偶尔会有虫子掉在头上或是降落在我们的脸颊;居住点没有饭店,所有的饭菜都需要我们从20分钟车程外的集市采购原料,自行解决......
面对这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要说我没有过退却的心思,那是不真实的。在刚来的那一天晚上,我曾为床上已经掉落的的小虫和不时飞来的大虫而深感恐惧不敢入睡,我曾为闷热的房间而心烦意燥,毫无睡意。我也曾为没有枕头和棉絮而感到浑身酸痛。其实,那时的我,是沮丧的,是想哭的,甚至是有点想当逃兵的。
可是基于对团队责任,对当地村委会的责任,对村里小朋友们的责任,我留下来了。我安慰自己,先坚持一天,实在不行,明天就走。到明天,我又如是安慰自己,再坚持一下,坚持不了了就后天走。像这样,一方面,我不断用善意的谎言抚慰着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另一方面,随着正式行课的开始,我和孩子们渐渐接触,逐步为他们求知求学的心和村里人的热情所感动,渐渐打消了临阵逃脱的念头。
图为团队成员给学生辅导暑假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碧蕊 供图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小汤。小汤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姑娘,她的家距离我们支教的上课地点很远,她每天都需要独自一人徒步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我们的上课地点。我们开课较早,她却从没有迟到,也没有抱怨。相反,她每天都面带着微笑,早早的就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
她上课也十分的积极,在我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就留意到了这个主动举手,起来发言了三次的小朋友。我总是忍不住观察她,她对学习是这样的热情,我常常看到旁边的小朋友问她题。我也常看到她在别的小朋友吵吵闹闹,玩耍嬉戏的时候,她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做题。她是如此的安静,可爱,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让人欣赏的气质,透着一股沉稳、独立的力量,使我心生敬佩,自惭形秽。
还有一个小朋友小杨,也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记得,那是一个清晨,这天早上第一节课是我的健康常识课。当时距离开课还有40多分钟,我早早来到教室里备课,没想到在这里却瞥见了一个小小的身影——小杨。这个小姑娘披散着头发,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
我走上前去,刚想问问她为什么这么早来教室,就被她婆婆的声音给打断了。她婆婆从教室门外走了进来,拿了一根橡皮筋给小杨扎头发,一边扎一边用方言对我说:“老师,你看嘛,这个姑娘从今天早上起床就在闹脾气,说我们没喊他早点起床,她要迟到了。哎呀,她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扎,自己就跑到教室里来坐起了……小杨快点儿过来扎头发。”
听完婆婆的话,我只觉得内心突然涌入了一股暖流,夹杂着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乡里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身上所展现的那股对学习的热爱劲儿,总是使我自愧不如,进而增进了我要竭尽所能,带给他们一个更好的课程的决心。乡里孩子都如此的勤奋,我作为他们的补课老师又怎能为这客观的生活环境而吓倒,而畏缩,而逃走呢?
??图为舞蹈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碧蕊 供图
乡里的村民们都十分的热情。有的卖菜的村民让自家孩子给我们带来一大袋蔬菜,我们不收,孩子硬塞给我们。我们把菜钱偷偷拿给孩子,结果家长还亲自跑来退我们的钱,让我们收下她的心意。有的村民每次在村间小路上看到我们都要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说:“大学生美女老师们好。”有的村民来送孩子上课,总要和我们聊上几句,来表达对我们的感谢。我常常因为乡里人的热情而感到不好意思。
村委会领导对我们也十分的热情和友善。一位领导在第一天开营仪式上发言就曾这样说到:“暑假来了,大家都想耍,我也想耍,想休息。可是他们没有,这群川农来的大学生们,他们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放弃了自己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跑到我们这里来住,打地铺,自己买菜煮饭,只为了给我们乡里的孩子带来兴趣、知识和欢乐。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热烈的欢迎他们,感谢他们的到来。”
村领导还经常来问候我们,看看我们住的是否习惯;他也经常把自己的小电动车借给我们,方便我们去20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一位领导干部甚至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一些物资补贴,我们因而获得了政府贴心的两箱水和两箱泡面的馈赠。乡下人的热情与友善大抵如此。?
?图为政府送的支教补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碧蕊 供图
这次支教,我本想让自己像一盏烛火一样,下到田间,走进乡里,用自己的一点温度,一星烛光,去照亮山里孩子们的内心,带给他们温暖与陪伴。
可是,真正的下乡了,我才明白,原来我这盏烛光发出的光热,远不及这几十个孩子身上所散发出的坚毅、独立、求知、渴学的光。他们像是星星,虽深处黑夜,虽呆在这小小的村庄,却有着大大的梦想,有着对知识海洋的无限追求与渴望。他们似星子般一点一点的汇聚在一起,聚成一片星海,共同散发出炙热而耀眼的光芒。用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化着我,把我照亮,让我沐浴在他们的光辉里,让我为他们所吸引、所感动,让我在向他们教授课程的同时,自己也慢慢的成长,变得更加的坚毅,获得更大的力量,勇敢的走向未知的前方。(通讯员 陈霭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