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去往遵义的高铁列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我竟觉得一切都那么地如梦如幻。向往遵义这座城市,应该是从教科书上看到它的时候,是历史老师不断重复它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时候,是真正理解明白它的重要意义时候。有的时候,去到一座城市,与一座城市结缘,就是因为点点滴滴的累积,就是因为妙不可言的缘分。
为何以“红色之重”来作为题目,为何着重突出于“重”之一字?红色教育的重要、红色历史的沉重、红色革命的厚重,如何能够不让我重点突出呢?
来到遵义会址,我最心心念念的地方。课本中读到它,电视中看到它,别人口中听到它,如今,我终于亲自见到了它。就是这么一栋楼,无比朴素,唯一能够为它装点修饰的,也就只有那棵树了。那棵风雨无阻,屹立、陪伴在会址楼边的老树。就是这棵树,以这样坚韧挺拔的生命,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顽强不息地生长。
走进会址楼内,一切都如我想象的那样简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了改变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决策。会址有多简朴?可能就要有人问了。我想,用我实际看到的例子便可以说明。
我和队友们去看其中一间领导人住居的时候,发现景区介绍板上写的是当时在遵义二十位与会人中八位领导人的名字。具体是哪八位领导人,我不太记得。可是为什么又那么清晰地记得是八个人?因为我无意中发现:这间住居的床是由三块木板拼起来用长木凳支撑组装而成。与此同时,我的一位队友震惊地说:“天哪!这么小的床,是怎么睡下八个人的呀?”是啊,这么小的床,是怎么睡下八个人的呀!
我的心中被酸楚包围,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强大,中国共产党长久不息的发展,从来不是靠金银珠宝堆砌而来的呀!那无数个不眠的黑夜中,那被黑夜包围的绝望中,是这么一群共产党人在无声奋斗,用自己的身躯,抵挡黑夜的无边漫长。他们一生只为一件事,而就是为了这一件事,他们奋斗了终生!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外景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玉 摄
每一个红色景点,都不仅仅是繁花过眼,它们值得所有后来人去瞻仰,去尊敬。我记得,有网友说过这样一段话:你随手翻过的文字,都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为什么说那些简简单单的文字,却是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同一天下午,我们实践团去往红军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这一下午,让我们很多队员都热泪盈眶。在纪念碑前缅怀红军之后,我们去到邓萍同志之墓。“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这句诗是张爱萍同志为邓萍同志写的缅怀诗,来纪念缅怀这位冲锋在前的烈士。革命先烈坚定的信仰,总是如惊雷一般震撼后人的内心。这位在长征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邓萍同志,值得纪念,也应该被纪念。
“英雄可以无名,但不可以被遗忘。”走过邓萍墓,来到红军坟。讲解员向成员讲解了这位18岁以身殉国英勇牺牲的烈士龙思泉。从埋骨荒野,到百姓为其立碑,再到被组织找回,最后红军坟落成。这位无名英雄终于有了归宿,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党组织。龙思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舍生忘死;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大医精诚,是全体医学生队员的榜样。在红色景点聆听红军的故事,心中的感动和震惊被唤醒,我们又怎么能够忘记这些用生命践行信仰,用热血保卫祖国的英雄们?我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邓萍之墓缅怀烈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颜霄 摄
青年需要红色教育,全民都需要红色教育,以红色教育为载体,才能将历史的沉重,革命的厚重体现出来。“吃水不忘挖井人”。党不会忘记人民支持,人民也不应该,不能够忘记党,不能忘记带领我们走出黑暗的领路人。红色之重,重在教育、重在历史、重在革命、重在那一条条抛头颅洒热血的生命,也重在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讯员 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