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再见了,我亲爱的依奇克里克

  七月炎热,难抵少年热忱。

  漫长车程,耗不尽少年对未来殷切期许。

  七月,我与塔里木相知相遇。

  很荣幸能够作为“黑油”实践队的一员走进塔里木油田——中国西部的能源经济动脉,进行研学活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前往健人沟与依奇克里克油田旧址令我感触最深。

  路途中,只见天地间清晰一片,漆黑的公路就象一条黑色的绸带,笔直地铺向远远的天际。而四周却皆是寸草不生的沙丘与乱石嶙峋的戈壁。与我曾经在新疆石油大会战的记录片中看到一排又一排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于落日余晖里昂首挺立、无数石油人穿着工服奔走在石油现场围着油井呐喊着“出油啦”的宏伟场景不同,这里只剩下了久经风化后苟活着的残垣断壁,与零零散散分布在河床上废弃的初代磕头机。

  一支笔,一个本子,便是我们所有的装备。在暴烈的太阳之下,顶着呼啸而来的山风我们登上了能将依奇克里克尽收眼底的最佳“打卡点”。朝阳的辉照里,远处裸露的山体奇诡怪异,莽莽的群峰山岚迷朦。天山南麓旷远的无人区域,仿佛弥漫着壮烈,凝滞着悲沧,默默叙说着悠远和苍凉。

图为依奇克里克遗址全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金建 摄

  如果不仔细看,你绝不能发现仍旧扎根在山谷里的废弃游梁式抽油机。与广阔无垠的山脉相比,它是多么的渺小,但它的丰功伟绩却绝不能被后人所忽略。沿着山坡小心翼翼向下走,真正来到依奇克里克的土地,第一眼望见它,我就被它刻骨的苍凉打懵了,我就知道此生再也不会忘记它了。

  废弃的房屋,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远处巍巍雪山和连绵彩色山峦的衬托下,像大地震后的遗迹,又像大火焚毁的集镇,还像影片里被外星人劫掠过的村庄。我喟叹满怀。这座石油城里,留下了不少石油设备。走进一台磕头机,我发现它早已锈迹斑斑,但透过它,我的思绪好像飘到了1958年那个振奋人心的夜晚——最大的油井喷油了。我跟着前辈们在山谷里狂欢,呐喊着“我们的兴奋点是油啊”。我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当年无人探索的领域,却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来到这里,选择为国找油、为国献油,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图为依奇克里克油田石油工人曾经居住的房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金建 摄

  依奇克里克油田刻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石碑前,我从秦骁工程师的讲解中了解到沉寂的依奇克里克,也曾经是一处振奋人心的山野,有过激情喷发的喧闹,有过发现和创造的辉煌。这里的叠峦沟壑,在岁月演进和萧萧风尘里,曾经矗立起塔里木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图为“黑油”实践队在健人沟缅怀石油先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金建 摄

  我国一直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当年的依奇克里克油田虽处于油藏丰富的地区,但在全国急需石油的年代,它依旧没有忘记初心、没有选择折本逐利。戈壁“没有山,没有水,鸟儿也不会飞”,但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古人也曾在此唱出“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的咏叹调啊!

  而这种精神至今也将一直延续。在相隔不远的英买力油气田与依奇克里克一脉相承。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这儿的工人也将石油的“担当”精神更深刻地落到实处,秉承着“建一方油田就造一方林”的原则,他们植树造林,将一片片死气沉沉的荒漠,通过勤劳的双手、通过坚韧的意志,种上了一棵棵笔直挺立的白桦树,牵上了一棵棵绿意盎然的葡萄藤,将这里打造成了沙漠中难得的生态园。他们也没有因为工业而将选择放弃自然,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将绿色理念落到实处。

  返程时回望依奇克里克,我既赞叹它的壮,又伤感于它的苦,但又不禁钦佩能忍受这苦的可爱的人们。而知道这些石油人做出的伟大事迹后,更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虽为新时代石油人,但早前,我的意识中仍存在一些思维局限——石油仅仅是我余生中用以生存的工具罢了。只有到达了依奇克里克之后,我才真真正正领悟到了在大一刚入学时为何我的老师告诉我“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将是我们石油人一生的信条。也意识到了石油不应该仅仅是用来谋生赚钱的冷冰冰的工具。恰如田鹏工程师所言,面对石油事业,少一分功利心,多一分热爱心,将它真真正正的当作一番事业。

  离开依奇克里克的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又回到了依奇克里克。我缓步走过寂静的废墟,如同走过一个世纪;在遗弃的油井旁,偶有羊群缓缓走过。那里,有一片神奇的彩色群山,还有一片贮藏着丰富石油的大地......(通讯员 陈星雨)

图为“黑油”实践队在石碑下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金建 摄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