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口开洋馄饨 感受烟火无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美食同样异彩纷呈。菜肴的味道在贯穿味蕾的同时,更多的这个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美食也在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同时代一起创新,打破人们对传统一成不变的固有思想,以崭新的面貌将人们记忆深处对传统的美食的记忆重现。

  为深入宣传传统美食文化和探寻传统美食的发展历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清海晏,逢盛世,正青春”暑期实践团队在学校指导老师于耀平的带领下,于6月15日至6月16日对无锡当地的传统美食开洋馄饨进行了调研。 

  无锡的早晨是忙碌的,但是若寻得闲暇愿意坐下来好好看看这座忙碌的城市,却也能从琐碎庸常中感受到碌碌烟火气的幸福感。无锡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开洋馄饨对无锡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无锡早点之一。6月15日,团队来到了无锡市滨湖区马兰阿姨大馄饨店,通过对马兰阿姨的采访和为期两天的拍摄,我在此次实践中收获颇丰。

图为马兰阿姨在捞馄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琳 摄

  七点钟,马兰阿姨的馄饨摊铺已拉开卷帘,开启了一日的营生。馄饨刚刚端出来时,热腾腾的蒸汽扑到脸颊,剩余的蒸汽顺着发丝爬到耳后,沁出薄薄一层汗来。蒸汽在丁达尔效应下照出一片云蒸雾起,馄饨的香气在蒸汽中蔓延开来,开洋的鲜味伴着紫菜氤氲在汤水里,肉粉的馅料在馄饨皮下若隐若现,好不诱人。这便是无锡的传统美食——开洋馄饨。

  开洋馄饨对我来说是无锡快节奏生活里的一抹新鲜,它的鲜味不似小笼包的甜口,馄饨皮裹着饱满的肉馅,混着无锡特有的开洋虾仁,咬开鼓鼓囊囊的外皮,馅料与汁水呼之欲出,鲜味贯穿牙龈,鲜的味道在口腔中滞留不去,非但不腻,反而更想多来几口。马兰阿姨的开洋馄饨在原本的鲜味上更多了一份辣味,店内有马兰阿姨亲手腌制的泡菜与秘制辣酱,酸酸辣辣久久难忘。 

图为马兰阿姨拌秘制辣酱的开洋馄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琳 摄

  开洋馄饨的新鲜在于它时时刻刻的创新。通过采访我们得知,马兰阿姨不断创新馅料的配方,在最初的开洋鲜肉基础上又有了鱼肉鲜肉、辣椒鲜肉、玉米鲜肉等多种配方,这也是我认为开洋馄饨能够在快节奏生活中拥有庞大回头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包容度正如馄饨皮一样,看似方方正正巴掌大,实则可以容纳多种馅料,将创新的所有可能性包含在皮内的那方小天地里,伴着汤底让人随时感觉眼前一亮。

  开洋馄饨除了鲜,更有一种让人感到安心的踏实感。这份踏实来自它本身筋道的外皮,来自它饱满的馅料,也来自每一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凌晨升起炊烟的劳动者。马兰阿姨也不例外,五六点的晨光透过云层撒下一抹金色,映照在阿姨朴实的脸颊,藏在阿姨被汗水浸湿的发丝间。

  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摆摊三年、开店四年,马兰阿姨大馄饨店的价格始终不变,即便是在疫情下,馄饨店的生意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马兰阿姨始终坚持最原始的价格和她最淳朴热情的生活态度。每一个来到马兰阿姨大馄饨店的顾客,都会被马兰阿姨热情的笑容感染到。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马兰阿姨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琳 摄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马兰阿姨一天的工作量非常之大,马兰阿姨日复一日亲手筹备馅料,十几种馅料都是马兰阿姨亲自准备,最多的一次馅料筹备需要一百多斤肉。于是在此次实践中,我们团队也协助阿姨分担了一些馄饨店的日常工作,如端碗、擦桌子。或许我们分担的分量很小,但是我们也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不论是此次拍摄还是未来生活中的其他工作,都需要踏实、热情的态度去对待。(通讯员 束鹏菲)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