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九江市柴桑区岷山乡,天气晴。这是那天写在日记的第一句话。很荣幸自己成为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作为团队里的随行摄影者,6月17日这天,我随队伍来到这个秀美而又难忘的小乡镇。
我想每支“三下乡”队伍都有和我一样肩负着团队摄影任务的队员存在,他们用镜头表达自己的话语,不同的光圈、快门、视角、景深……来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不仅是一场实践活动的见证者,亦是整个“三下乡”时间线的记录者。而于我而言,在岷山乡这五天时间里我拍下了无法复刻的人间电影,有爱有暖有信仰。
老房子,全是鹅卵石垒成的老房子,我见到了。那天我们来到了岷山乡金盘村村委会,来采访一位获得过“在党50周年”纪念章的老奶奶。部分人在村委会门前等待,正静看一场夏雨过后,云烟绕青峰。谁也没注意到身旁一座老房子,它就静静地矗立在那。还是一位村干部的寒暄打破了我们的视界,将我们的目光转移到这栋老房子。
原来这栋老房子有50年往上的历史,是一户人家的三个兄弟从小河中手捡肩挑一块块的鹅卵石垒起来的。村干部极力用他的话复原当年的艰辛,带我们走进这栋房子的风云故事,我知道我虽用画面定格了它,却明白拍不下它沧桑的故事,因为第一次它见到我时,我已经错过了它。
图为位于岷山乡金盘村村委会旁的鹅卵石所筑房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慧婷 摄
不论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亦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房子有人才是房子,蕴含故事才显得内涵,不起眼的镜头或画面恰恰是一段精彩。这栋房子依旧佝偻着背,陪伴她的是身旁一棵“拐杖”,她深邃的眼,望着我的行程出发,像是送别游子的远航。
“游子”来到中共赣北工委与红军游击大队部旧址,大家的目光被玻璃陈列柜的手雷、刺刀、子弹、冲锋号……吸引,而我却将目光聚焦在一本本书册、手记上,党员课本、红色家书、剿匪要领……这一份份真迹吸引了我。泛黄纸张上的文字朴实而有力量,诉说着当年主人的革命思想和热情。
我也是一名党员,党龄两年又一个月,在这里,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支撑他们“砍头不怕死,只要主义真”的乐观精神。当两段思想跨越80年的时空,我感受得很真切,那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旧址参观的最后,拍照留念,存于记忆,带着信仰我该带他们去看看我们的新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端起镜头,新时代下的这群“三下乡”青年们便与我无关,我就像是个旁观者,很多时候我都在寻找合适的角度观察他们,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岷山乡小阳村,这个改变我作为旁观者思想的地方。那时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村子进行一天基层体验,在跟随村干部挨家挨户进行电子医保卡录入工作的时候,我笑着拍下了一张照片,一张三代人在拥抱在微笑的照片。镜头里的他们在笑,实际上我也在笑,如果有人在旁开个三维视角,我想,他一定会见到一副和谐画面。当我和他们一同在笑时,我已经抒发了我的情绪,所以我怎么会是个旁观者呢?当加入了这支队伍,我便已经成为了参与者。
图为同小阳村基层村干部一同录入电子医保卡时,拍摄的一张三代人的拥抱和微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君健 摄
有人说:摄影,行摄于言。意思是一张图片能够代表许多想说的话。我想这种境界一定是对他所拍摄的内容了然。在“三下乡”的这场没有剧本的戏份里,我想每个人都是导演,是场记,是演员,是晴天、阴天、雨天。而当我再次拿起镜头,好嘛!我看到了人间四月天。(通讯员 吴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