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似乎下一秒便会有袅袅炊烟夹杂着灶台里独有的柴火香气扑面而来。无论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还是“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亦或者“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古人用诗词为我们记录下绵延千年的不朽诗意,让后人得以一窥千百年前中国乡村的模样。而今天的中国乡村又是怎样一番面貌呢?7月7日,安徽财经大学筑梦绿野实践团走进滁州市定远县,开展为期两天的实践调研活动,探寻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背后的美丽新诗篇。
行走在田间地头,告别城市的喧嚣与嘈杂;穿行于田垄菜畦,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质朴。如果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那么不亲身走进广袤绿野,怎知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活力?放眼望去,田野中金黄的谷物、碧绿的蔬菜挨挨挤挤直至天际,置身于如此纯粹浓烈的色彩之中,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株小小的稻苗随风摇曳,沉浸在悠悠夏日的漫漫时光里,心无杂念地向上生长。
土壤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馈赠,正是由于土地的存在,人类才有了立足的根基,方得以在光阴变换中居有定所、丰衣足食。岁月匆匆流转,许多人与事早已在历史的长河里烟消云散,然而身后的土地却以其亘古不变的缄默和慷慨,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定远儿女。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农作物的根系错综复杂地扎向更深处,也许这就是大地跳动的脉搏,于无声处孕育生命的奇迹,绽放收获的花朵。
图为秸秆回收装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慧玲 供图
当下的我们已然远离传统农耕社会,城市的霓虹也洒向了更多的角落,可有时我们总会怀念故土的一隅,渴望重温乡村的气息。或许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隐含着一份对土地和乡村的深情,我相信这是一种深深融入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和乡土情怀,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这种情感也转化成为我们持续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建设的精神驱动力。
如何在新时代巩固好脱贫攻坚的不易成果、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无疑是摆在广大乡村发展道路上的难题,而定远之行让我和伙伴们看到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在无边无际的田野上不仅有各类长势喜人的农作物肆意生长,更有新型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一改过往盲目粗放的种植模式;机械化设备的投入有效缓解农忙时节的人力短缺问题,同时完善智慧农业布局;凭借对废弃秸秆的回收再利用,定远县走出一条循环农业绿色致富的新大道;紧随潮流的直播电商活动,助力当地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长远规划,推动定远县的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短短两天内,我和同伴在实地走访中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定远人民如何以双手为笔杆,化汗水为佳墨,在定远县的天地间挥毫泼墨,畅然书写乡村大地上绿色发展的新诗意。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定远县将吹响自己的号角,而这条以奋斗为底色的绿色发展道路也将为更多的中国乡村提供前进的启迪。作为青年学子,筑梦绿野实践团将扎根乡野,长期关注中国乡村的发展与未来,也许我们的力量尚且微弱,但我们愿为探寻乡村振兴之道,坚定绿色发展之路贡献一己之力。(通讯员 徐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