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致敬永远不老去的党员

  坐在桌前,窗外夕阳下,万家灯火一一点亮,伴随夜色的降临,这火热非凡的一天渐渐落下了帷幕。但我那满怀盛夏的心情在这蛙声虫语的夜色中却是余温犹在。这是我跟随武汉工程大学“微特之光”团队来到朱山东村的第二天,经过昨天一天的行车与安顿,今天我们正式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

图为队员朱威给老党员分西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建华 摄

  适逢“七一建党节”,当地村委会举行了隆重的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当天的任务就是参与并协助举办当日的活动。上午的主题活动是九点钟正式开始的,当地朱山东村的老党员前辈们都来得特别早,他们每一位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都格外的肃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前辈。他当时走过了会场所在楼层,我出言提醒下,他拄着一柄拐杖,一步一颤地走下楼梯,宛若如风中的烛火一般,我当时看得内心很是触动,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前辈,在这样一个年纪仍然不辞辛劳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参加党日活动?我当时不自知地就走上去一把扶住了他,就像我无数次在梦中那样,穿过时光的纱帘,扶住了我那已过世两年的爷爷。他们拥有着苍老的面容,就像那蜿蜒险峻峭壁上的老松,他们拥有着一双异常宽厚的肩膀,就像矗然挺立语厚土之上的山峦,他们拥有着一双久经风霜的双眼,就像朗朗夜空中熠熠生辉的顽石。

  然而,当我接触到这位老前辈的时候,我却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拘谨,虽然笑容满面,我却感觉到他身体僵硬,左手把住扶梯,很是用劲。他的心中是有些许不情愿,有着一种不愿意让人扶却又不忍心拒绝后辈好意的难堪。所以他在走到会场门口后就不再让我继续扶他,一个人径直走进了会场。

图为队员朱威扶老党员下楼梯时地情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建华 摄

  说真的,我当时内心是很疑惑的。为什么这样一位从风雨中挺过来地老前辈,会对后辈扶他下楼梯感到那么不情愿,甚至于有着些许难堪呢?

  后来,我才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是朱山东村的第一批老党员,他们是当初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第一批党员。他们那一辈人是在当初我们党一穷二白、十分困难的时候加入的,他们年轻时候筚路蓝缕、修堤治田,从来不曾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一辈子始终信奉幸福生活使用双手干出来的,他们活了一辈子,相信自己的双手,也从来只相信自己的一双手。即使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东西也不愿意轻易放手。他们或许沉默寡言,也很少和后辈们提及过往的林林总总,甚至有时难免会“行为怪异”,在新世纪出生的我们甚至也很难去体会他们那种“事事都要靠自己”的想法。但正是他们这一辈人的青年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中年时仍不放手为我们修起抵御洪水的长堤,直至两鬓斑白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锄头和肩头的担子。

  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党和人民立下的庄严承诺——“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朱山东村的老前辈们正是秉着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信仰,身姿佝偻,也难以放下。这是一份我们每一位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们都需要刻在骨子里的崇贞。相比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或外表、或财富、或名声等一系列迷人心眼的乱花霓虹,这更是一种亟需的传承。

  这种传承就好比梁子湖的河堤一样,老前辈他们那一辈的时候付出了无数血汗的的牺牲筑起了长堤,抵挡住了年年肆虐的洪水。村里面到了父亲这一辈的,仍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勤修不辍,从此洪水泛滥的日子一去不返。年岁交替,我这一辈渐渐渐长大的同时父母们也逐渐老去,历史的重担也逐渐转移到我们的肩上,长堤的修缮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

  不知不觉之间夜已入深,习习晚风吹来的反而使更多的思绪,在我来到朱山东村的第二天,我何其有幸能见识到老一辈党员的风貌,他们一个个都像这位老爷子那样,一辈子风风火火,从不向现实低头,从不曾把自己的初心抛进时光里。想到这些,我内心中更多的却也是一种肩挑重担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对党员先辈们精神向往的同时,内心中也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希望,我希望来孩子们中间,得给他们带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除却快乐与知识之外,还要有在当今西式意识价值观冲击下难能可贵的一份对于家国理想矢志不渝的党性传承。

  这是我们无数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用血的牺牲换来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的根,这是我们开始的地方,走得再远,我们也不能忘,也绝对不应该忘记。(通讯员 朱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