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沙漠中不朽的“老兵精神”

  7月6日早晨,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的成员—起坐车出发前往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参观老兵纪念馆。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同学们都有些疲倦,但是当我们下车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四十七团庄严肃穆的老兵纪念碑让大家精神一震,纪念碑设计的非常巧妙,带队的万老师问大家提问:纪念碑看起来像什么?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仔细观察了一下,才发现是“4”和“7”的组合,纪念碑突出了四十七团这个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图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银波 摄

  纪念馆前,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但是非常幸运,前面的解说员刚带走一个团,门前的解说员面前只有有四个散客,索性解说员就直接带着我们开始了讲解。

  纪念馆的墙面是沙黄色的,墙面粗糙,给人营造出一种沧桑的感觉。我们首先集体观看了一个有关老兵精神的纪录片,六十年前,一道紧急平叛命令,一支英雄部队,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

  这支部队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里木盆地,克服了狂风暴沙、饥饿干渴等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近755公里,成功平定叛乱,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千大沙漠的奇迹。为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这支部队在王震将军的命令下留在了这里,成为这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一个深藏了六十年的英雄群体。他们走过硝烟炮火,来自五湖四海,用握枪的双手,拿起了坎土曼,在漫天的黄沙中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在这片陌生的沙地里艰难的维持生活。

  他们在沙漠的边缘,书写了使命与生命交织而成的史诗。无论何时,他们都始终牢记“兵”的身份,爱护着他们的荣誉勋章,珍惜着他们的军衣军帽,珍藏着他们各个时期和战友最珍贵、最纯真的记忆。

  无论何地,他们不曾放弃生活,在黄沙中屯垦拓荒,艰难求存的同时他们不仅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帮助当地的老百姓们开拓出了47团大面积的可以耕种的土地。

  “兵”的使命,“兵”的职责,“兵”的情谊,伴随着他们,让他们用一生去守护一片士地,用一生去信守一份承诺,用一生去坚定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们顽强伟大的生存。

  在这里,历史在眼前一幕幕重现,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凌云壮举,屯垦拓荒中的举步维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图为我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淑兰 摄

  看完了纪录片,解说员带领我们观看了纪念馆的每一处当年老兵历史记忆,观看了许多历史文物,有当年老兵使用过的武器,很难想象当年横穿沙漠时还有人扛着近百斤重的机枪。有老兵们的照片,有当年建造的在沙地里挖出的简陋的房子,有老兵曾用过的水壶,衣物等等,足足有一个半小时,所有人都安静的听着解说员的解说,看着这些历史文物,大家的脚步、动作都很轻,仿佛怕吵到了他们。

  一晃六十余载,老兵们和当地人民一起同甘苦、共欢乐,为边疆建设、边防巩固付出数不尽的艰辛和努力。 六十多年来,共和国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群老兵没有变,他们始终恪守着军人的信念,坚守着他们心中的阵地。忠骨埋大漠,忠诚献祖国。

  “您满头的白发,飘逸着红军饱经硝烟战火的红旗;您粗裂的大手,铭刻着南泥湾大生产艰辛的记忆;您警觉的目光,依然瞄准杀敌钢枪的准星;您颤巍的双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这首诗的意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另一个生命,用自己的青春照亮另一个人的青春,他们用自己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一言一行,展现着军人的精神风貌,诠释着弥足珍贵的”老兵精神”。

  他们有着沙漠胡杨般“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英雄气概。

  参观完纪念馆的我们,每个人都红着眼眶,我赞叹老兵们的坚强无畏,我感慨老兵们沧桑伟大、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

  回去的路上,我久久不能释怀,老兵们无私无畏、奉献一生的精神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理,激励我在今后的人生中以信念为方向,以知识为力量,铸理想为刚犁,努力学习、奋斗拼搏,用生命与忠诚、用热血和青春,代替老兵们去继续履行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通讯员 蒋银波)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