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王树增先生的《长征》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很少在夜里独坐的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对着长夜进入了一种茫然空洞的状态,天上的星子似乎在对我诉说它的故事,我想,我一定要去听听长征路上的先辈们的经历,去穿越岁月去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你们向往的未来都实现了。所以借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我参与到一场红色之旅。
由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崔柏诗同学带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选择了“沿星火之途,燃红色心魂”这一主题来进行实践活动,目的地是四川和云南。
作为长征路途中占比最大也最困难的两个省份,四川和云南多地都流传着长征的故事。这一路上我们走过了绵阳、简阳、广安等地,2022年7月30日,我们的实践队伍来到了云南省博物馆。
图为红军过云南相关资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诗瑶 供图
在1934年末,有那么一群人,在荒芜的土地上走出了那么一条路,他们走了二万五千里,用草鞋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纵横十余省,经历了600多次战役,用炮火和血肉撕开了笼罩中国百年的黑暗,这条路上开满数十万英烈的血色之花,这条路叫做——长征,这群人叫做红军,而我们的探访就从这里开始。
入馆后我们目标明确地选择去了百年风云的场馆,在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经过云南。红军在云南的征程中,遭遇山高路隘、江深水急;蒋介石还亲自督战,动用几十万军力进行围追堵截,但是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红军的节节胜利和长驱直进。红军在云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云南各族人民认识了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灾难深重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博物馆里展出了许许多多的物品,有各种红军刊印的读本,报纸,旗帜,但是这些物品在我的眼中终是觉来空洞,突然我的目光被场馆角落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物品吸引了,那里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留下的个人物品:满是破洞的布袋,绣着精致花纹的荷包,搪瓷的杯子,被压扁的水壶……其中一样东西,它不起眼,但是却引起了我灵魂的震颤,那是一个小孩子尺寸的银项圈,博物馆对它的介绍很简短“红军留下的银项圈”再无其它,我不知为何,看到它便由心底升腾出一阵酸涩,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怎么足以概括它。
图为红军留下的银项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诗瑶 供图
中国向来有戴银护佑平安的说法,这是一个银项圈,但是却不止是一个银项圈,它的主人应该是谁呢?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战士吗,他是不是一直贴身佩戴着这个项圈,感受着远处的家,还有家中的母亲,在还是一个可以肆意玩耍的年纪,他背上了行囊踏上了离乡的路,未来是怎么样的他明白吗,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与危险他知道吗,但是我相信,在他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他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国家搏一个未来。
项圈上还在有棱角的地方细细地缠上了丝线,这又是哪位母亲对孩子细密的爱,她怎么能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奔赴战场,但是除了为他备好这一个小小的护身符,她还能做些什么呢,这又是当时中国多少母亲的写照。又或者项圈的主人是一位父亲,他带着准备给家中孩子的礼物,来不及回家便因为战事踏上了长征路,在路途中炮火的喧嚣中,他摩挲着这个小小的项圈,有没有在脑海中看着一个孩子向他奔来。
我不知道谁是项圈的主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何将他遗落,但是我希望那位带着项圈的小战士因为项圈的庇护,走过了这漫长的征途,希望那位待子归来的母亲笑着迎接了胜利归来的孩子,希望那位父亲见到了自己的孩子并且为他准备了更好更精致的礼物,我希望……
长征胜利了,泸定桥上只剩几条铁链,红军冒着枪林弹雨竟然成功渡过;雪山大雪纷飞,极端的气候里,红军战士们仅有一件薄薄的军服却跨过了雪山。一个信念,一个理想,这就是红军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力量,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所谓成功必有牺牲,红军是惨胜,在长征中损失了十六万人,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兵力,他们没有见到新中国的诞生,但是他们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新中国的城墙是由血肉浇筑的,近代中国的每一步开出的是血色的花,最后终将铺成新中国锦绣的未来。
多少人渴望拥抱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走不过长夜,长夜它阻挡了多少人。而长征,是走过长夜的唯一路线!在曾经,爱国是双腿、双臂,是十八岁血染的青春,是一个人一个班一个连营的性命,是那声声豪迈的冲锋,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短暂经历的“长夜”又有什么难以跨越的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我们已经窥见了天光,黎明终将出现。青年人,努力向前吧,让我们跨越时间去与先辈们拥抱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没有辜负期待,我们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你们的精神没有被时光消磨,并将永世传颂!(通讯员 王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