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至,温度很高,太阳很毒,蚊虫很多,热浪席卷了每一处角落,但是纵使夏天有那么多的坏,仍有数不尽的细碎欢喜让人热爱着它。收拾好行囊,打扫那间教室,看着它恢复来时的模样,心中万般不舍,点滴回忆涌上心头。我们从一开始万般不适应住宿环境到已经能安然入睡,短短数天,我们与博爱村的感情就已经那么深。
回首实践队从无到有的日子,大家经历前期面试筛选,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赴南平健康益教队所有成员正式集结。7月10日,我们开始了这段旅程,早上11点多队员们在动车站集合,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博爱村。当时延平最高温度是40度,所有人都汗流浃背。
其实来到这里之前就对生活环境做了心理准备,但是等到真正看到的时候,心中拔凉的。小学教室里面极其闷热,只有两个挂扇,挡位开到最大也于事无补。这里的生态也很好,各种不知名的虫子在草席上跳来跳去,我们后面都能坦然与虫子共存了。
即使心中感慨万千,但是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住的地方。接着大家开始打扫卫生,整理一番倒也看得过去。吃完饭后大家还去村子里面转了一下,熟悉周边环境。不得不说,这里的风景确实有着桂林山水的韵味,当黄昏降临,美丽的晚霞飞上了天空,湖面上的晚霞,随着湖水波动起来,像一块随风舞动的绸带,美丽无比。
支教第一课——趣味手工课开始了。先前了解到在博爱村的小朋友人数甚少,我们担心会不会没人来听课,特地提前宣传了。但是到了八点,还没有小朋友来,大家都有点丧气,说要不要出去转转。但是转机出现了,在校门口一位奶奶牵着她的小孙子缓缓走进来,那一刻的惊喜不可名状。接着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小朋友,大家的干劲十足。
我们陪着小朋友们捏着黏土,小朋友们非常有创造力,黏土成品都颇具特色。在体育课上,孩子们跑到操场上,玩着飞机模型和打球,享受体育的乐趣,欢声笑语回荡在操场上。包括在后面的防震减灾小课堂上,孩子们都很配合我们。在提问地震来临时可以躲在哪里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几乎说出了所有正确答案。我们也真实地模拟了地震和火灾逃生演练,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懂得在面对灾害时应该如何自救。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们一起玩手工粘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芷怡 摄
除此之外,我们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灜洲生态园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农业。沿着公路走向园区入口,放眼望去皆是生态园。进入办公区域,可以看到中间的显示屏上反映着各个大棚的实时数据,这样有利于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随后我们跟着相关负责人进入大棚,每个大棚都会播放音乐,虽然植物并不会随之起舞,但我想这样培育出的水果味道肯定不差。虽然大棚会自动调节温湿度,但呆在大棚里还是能感受到温度很高。
我们走到了南瓜大棚,看到阿姨们在采摘南瓜幼芽,使它能向上生长。我们也向阿姨请教了相关知识,并亲自上手操作,做完后深刻地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不易。当我们询问未来是否能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时,阿姨反而说:那我们能去哪里工作?所以当机器代替人力时大势所趋,工人正面临被取代和去技术化的命运该如何抉择是未来的关注点。
图为相关负责人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棚内种植作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绍冰 摄
晚饭后我们去旧村部那里关爱老人,那里的老人非常热情地与我们交流。有一位老奶奶说:“哎!是你啊。”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我只与她交流过几句话,她就记住了我。在我们开始生命健康宣传活动的时候,那些村民都陆陆续续地靠过来,非常认真听我们讲解生命健康小知识,有很多婆婆还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们家里坐一下。真的那一刻感觉到人类感情里面的真诚、真挚、热情最令人感动。
夏天的夜晚特别快来临,一转眼黑幕就笼罩了天空,小路两旁的房子好多已经落败了,杂草丛生。但是之前的成员画的壁画还保存得很好,生动不已。那天晚上突然间就停水了,但是我们都没洗漱,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也正是那时,我们再一次见识到村民们的热情,他们邀请我们到家里洗漱,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传生命健康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芷怡 摄
五天的旅程转瞬即逝,我们乘兴而行,兴尽而归,但总觉得能不能让时间变得慢一点,让我们多待久一点。在这段“三下乡”限定记忆里,我见过沿途的山脉,漫天的繁星,听过清晨的鸡鸣,窗外的蝉鸣。遇见了不一样的人,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这次“三下乡”,我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所学投入社会加以实践,在基层充分锻炼自我,让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通讯员 黄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