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以梦为丝,“织梦”铸年华

  人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去找寻自己真正期待的方向,看着手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党徽,我想,我是该走出去看看吧。去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和现在截然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成为了“织梦”实践团的一员。纺大校徽在畔,以祥云为底,“织梦”这个标志注定会成为我在纺大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6月30日,“织梦”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口,照下了第一张合照,一段未知的人生经历开始渐渐拉开了序幕。紧张而又期待地登车,357公里的路程,四个半小时的车时,从江城武汉,沿着董永故里孝感、银杏之乡随州,一路到了襄阳市南漳县。车外掠过斑驳的影,车内流连青春的歌,“织梦”之旅,正式启航。

  青春之火燎辉祖国未来 

  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湖面,也能荡漾起阵阵涟漪;一株草生长在荒凉的戈壁滩,也能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一束光照亮在茫茫的黑暗中,也能闪耀出点点的希望。或许这就是希望点燃的地方——襄阳市南漳县双泉村吴集中心小学。

  大巴车缓缓驶到学校门口,一下车便看到孩子们在树荫下怯生生地看着我们。那眼神里,有期待也有胆怯。我们大大方方地靠近他们,毫不吝啬地释放自己的善意,让孩子们放下了心中的戒备。

  此行,我们需要给他们上一堂关于党的主题教育课程。看着孩子们闪着光的眼神,初上讲台的我内心紧张万分,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他们这样的一份期待,我又是否能把这堂课讲好?怀揣着种种的不安,我调试好了设备,点开了PPT。“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给各位小朋友授课的老师……”我已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说完曾经排练过无数次的台词,但我记忆犹新的是唱响的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悠扬的歌声从小小教室里,顺着山川河流向远方飞去。

  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孩子们永远都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配合。三台电扇费力的旋转着自己的扇叶,我的内心,名为心疼的情绪在不断的闪动。这三台电扇是学校老师特地从办公室拿上来的,而在平时,这群孩子上课仅能依靠窗外偶然的风驱赶暑气。三十多个孩子,在数十平米的教室,承受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我蹲下问了身边的一个孩子,“小朋友,你们平时上课热吗?”“不热呀,我们都习惯了。”有人在明亮凉爽的阶梯教室中睡着大觉,有人在衣食无忧的生活里放弃了努力,但也有人在暑雨祁寒里追寻着未来。孩子们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用习惯去征服困难的环境,用笑容去打败落后的条件,用期待去直面严峻的挑战。孩子们终究会成为青春之火,去燎辉祖国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上课情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晨 摄

  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 

  迎着落阳的余晖,乡村大舞台上早早就铺上了红地毯,架好了演出灯。我有幸作为主持人,主持武汉纺织大学“织梦”实践团联合九集镇文化站、吴集中心小学送文化下乡七一文艺汇演活动。晚会伊始,九集镇文化站的本土艺术家用大闹鼓场《划旱船》点燃了全场的气氛。乡村的夜在今晚被点缀得不同寻常起来。“织梦”实践团的小姐姐们用青春洋溢的舞蹈展示着当代青年特有的活力。文化在交流中得以融合,在碰撞中得以升华。老一辈人用民俗文化展现乡村里传承的美,我们用现代的歌舞彰显时代的发展,而孩子们则用质朴的童声唱响未来的希望。“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晚会在《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里慢慢落下了帷幕。

  双手挥舞着小红旗,思绪顺着歌声向远处飘扬。五星红旗在头顶飞舞,带着我数不尽的遐想。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最亲爱的祖国,人民众多,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共享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我们用着每个时代独有的文化特色,去联系起发展的桥梁。用舞蹈和歌声沟通起每个人的中国心,最终在小小的舞台上,唱响了一首歌颂祖国的歌。

  集思广益助力乡村振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受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党,才是民心所向。胸戴党章,不负党的嘱托,我们来到了双泉村的两户蜜蜂养殖户和一户畜牧养殖户家中,去了解他们的脱贫之路。时代发展的节奏日新月异,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这是现如今乡村脱贫发展的通病,如何把优质的农产品,去让祖国各地的人们都能享用到,对于他们,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我们此行的目的也在于此,带来新的销售理念和新的销售方法。同每个农户建立好联系,打开沟通的渠道。帮助他们了解到新时代的销售模式,告知他们该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能卖的更远。

  乡村振兴的一条路,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实现全面脱贫,是新中国百年目标之一,也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我们当代青年,用着自己的方式和对时代的理解,一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参观蜜蜂养殖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淼 摄

  赓续血脉传承革命精神 

  时逢小雨,沿着荆山农民起义红色公园拾级而上,128级台阶庄严耸立,代表建国前后南漳县西南区牺牲的128名烈士。在淅沥的雨中循着台阶步步上前,每一个脚步都显得格外的沉重。走过一段英烈的路,瞻仰英烈的事迹,如日之初生,如星之灿烂,回顾一场不闻硝烟的战争,向前望,未来的路,道阻且长。不忘过往,先辈们用献血滋养了泱泱华夏,不惧将来,90后在时代的浪尖扛起强国兴军的大旗。沿着台阶向上走,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从艰苦的日子里走来,才能直面挑战不惧风险!

         走到阶梯顶,便可望见由花岗岩制成的纪念塔,从高达12.5米纪念塔前,回望公园左右两侧的石柱,石柱上雕刻着诗句“星火起荆山锤镰斩荆棘英雄魂系新天下,春光回大地日月攀峰中国梦筑美九州”,铮铮豪语历经百年风雨未曾褪色,青松翠柏簇拥着烈士塔,巍峨的“荆山农民起义纪念塔”矗立于山顶,眺望于天际。此情此景,我们自发于纪念塔下进行了庄严的注目礼,向逝去的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离开荆山农民起义红色公园,我们又顺着荆山路一路向前,来到了荆山农民起义烈士陵园。走进大门,正前方是张道南革命先烈的雕像,雕像下方刻有张道南烈士几个大字,右侧为哀悼词,左侧关于参与起义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单,后面是有关张道南烈士的生平简介。雕像的正后方矗立着荆山农民起义纪念碑,碑文正面题诗:“荆山风雷震百川,壮志冲破古楚天,血洒大地鬼神泣,笑看今朝万花鲜。”雕塑家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农民起义烈士的崇敬,将他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和革命情怀永久地记录了下来。列队站在墓区前,倾听着文化站讲解员重温往昔的峥嵘岁月,回顾荆山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了解到南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建立了革命武装,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听完讲解员生动的讲述,抬头注视张道南革命雕塑栩栩如生,目光囧炬,随着夕阳余晖的洒下,我面对雕塑,用一个异常坚定的军礼结束了此行。讲解员老人在陵园门口向我们挥手道别,落日带着橘黄色的光围绕着他,给这个守护了历史也守护了英灵的老人衬托得分外耀眼。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和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当年,荆山农民起义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举,他们“头可断、腰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破灭”的英雄气概,“脑袋掉了不可怕,不过只有碗大个疤”的无畏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勇气,如浩浩漳水永远流淌在大地之上,如巍巍荆山永远挺立在天地之间。如今,朝气蓬勃的纺大学子访烈士陵园,忆峥嵘岁月,思前路征程,在实践中追寻红色足迹,体悟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做时代的浪潮儿。我们用情怀谱写初心,用担当完成使命,将永远怀揣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砥砺前行,同心筑梦新征程,矢志不忘强国梦。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参观荆山农民起义红色公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淼 摄

  希望之花绽放梦的远方 

  传说,有这么一种花,不管是谁,只要找到它,就找到了幸福。藏族同胞们称其为爱与吉祥的格桑花。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格桑花之家”,纵然我没有亲眼看到格桑花的开放,但是我循着老师的介绍,脑海中已然出现了一群在雪域高原爱心接力、积极投身藏区的支教志愿者。八年接力,弘文励教,共计13批68人次的爱心接力,他们与大山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了解,截至目前,有7名支教队员毕业后重返西藏,扎根基层,在那里就业安家。把梦和幸福种在了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我觉得,这不就是开在藏区的格桑花吗?带着爱与吉祥,绽放在五千米海拔之上。顺着展厅里“含苞”、“绽放”、“流放”、“花语”四个版块依次望去,从藏区孩子写给支教队员的信,到他们曾经的课表、批改过的作业,从他们离别又重逢的视频到一件签满孩子们各自姓名的藏服,我泪目于他们相逢时的感动,伤感于他们离别的不舍,震撼于他们重逢时的相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每一个“格桑花人”在实践中完成自己对梦想的追求,而我在他们绽放之时,被之以深深打动。

  祖国之大,华夏泱泱万里,祖国之美,九州无限风光。这大好的河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瑰宝。“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口号,时代的重担已然慢慢传承于新一代的青年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乘风破浪,做有大格局的有为青年。我愿意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成为绽放在雪域高原的一朵格桑花。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北宋苏子爱那午盏上的雪沫花,爱那细雨斜风,爱那春盘上的蓼茸蒿笋,这是他清新淡雅的时刻,是洋溢着幸福的清欢之时。回顾五天的“织梦”之旅,从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到村民们欢乐的笑语,从烈士陵园逝去的先烈到农户们真挚的感激,我也找到了自己期待的清欢之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去在人生之路上,越平川与高山,过缓流与险滩,赏丽日与风雨,品喜悦与哀伤。去做一线天的希望之光,去做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去找到每一个人的笑容,去传承每一份感动,遵循着心的方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就是“织梦”给我在青春年华里织出的幸福。(通讯员 曾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