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干部农民动员的实践困境,提高乡村治理成效,我于7月5日-7月9日跟随广西师范大学凌云行调研团队在百色市凌云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先后走访当地乡村振兴局、安水村等地,对凌云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各村驻村干部、村两委、村民展开访谈并收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见识到了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问题缘起:理论匮乏导致行为低效
我先后三次前往凌云县开展调研工作,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经历三次社会实践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开展社会实践的实质收获很少。参观调研、入户访谈,给我带来的更多是满足好奇心的快感,却没有触碰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核心,一直是浅尝辄止。除了调研地受访者对我们的戒备心理及受访者的知识水平局限不能很好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外,我认为更多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例如,当我们向群众提问到:“您对于乡村振兴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呢?”群众只是听说过这个名词却不懂他的含义甚至都没听说过乡村振兴,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解释。但是由于我们自身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也不透彻,我们进行解释时只是能搬出另一个名词进行解释,反而更让村民群众产生疑惑。多次的的调研“失利”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与指导老师的深入交流后我们终于明确了问题所在——缺乏理论准备。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鸿婷 摄
实践反思:知是行之始
玻尔茨曼曾经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是实践的精髓。”之前我们一直都倡导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劝导历历在目,而我们也确实在践行着。可是,我们对于这句话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前提:纸上得来,即储备理论知识。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除了加深对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的理解,更有从实践中发现社会问题并加以解决。但是如果我们不加强对所要研究课题的理论储备就直接去实践去调研,效果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好,不仅不能让我们看得更深反而还会陷入我在调研中所出现的那种“窘迫”。
达芬奇曾经说过:“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这一句不仅点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储备好实践所需的知识,在调研过程中就难以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就算去实践了,也只是能看到表面浅显的东西,而对于藏在表象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不仅发现不了甚至是它明晃晃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难以联想到其中的深意。这个感悟在我这次社会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是“盲目”的社会实践也并非一无是处。当我结束调研返回家再仔细阅读有关于农村的相关论著后,由于展开实地调研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不仅能够看得懂书本所要传达的意思,同时对于调研过程中某些司空见惯的农村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地调研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这看似简简单单的表象,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成机制,这就是我们急需了解的东西。而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是很难发现的。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鸿婷 摄
未来展望:理论先行后实践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深地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句话的重要性。我们不单单要开展社会实践,更应该要有充足的理论做为指导,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材料,从而为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奠定基础。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我会注重实践前的理论准备,将调研过程中将会发生的问题进行学术探讨,为取得具有分析价值的一手资料提前做好铺垫。(通讯员 覃发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