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探访丁村古迹 追溯文化命脉

  2023年7月3日,中北大学依荷暑期实践团队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遗址探寻先祖留下的美丽村落,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活动。

  汾河从襄汾县城穿行而过,滚滚南流不到十里,往东一拐,又向南转去,东湾一甩下一个村庄,就是丁村。

  走进丁村,似乎就明白了这名字的来历。村子虽然低洼在汾河古滩,却也有上千口人,一片人丁兴旺、家和财富的景象。到此时我的心情还是像往常游玩一样只有激动欣喜,充满好奇,急切地想参观这里的下一个景点。随便走进一座古院落,精致的木雕、砖雕,都令人赞不绝口,难以拔步。所以说,若是当年子孙不兴,财力不旺,怎能构筑出这般流光溢彩的豪宅? 这里的木雕、砖雕为其精华所在,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礼仪、忠孝等为主。每家每户的墙上几乎都会有砖雕匾额题词,词义隽永,书法精妙,让我时时刻刻无不在慨叹中华文化深蕴博远,中国艺术璀璨生辉。

  从一座古院落出去的时候,我们碰到一位中年大叔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他主动热情询问我们的情况并说他和母亲是来自北京的游客,随后他款款而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丁村的特色,我大开眼界,仿佛眼前的一砖一瓦都变得更加精致了起来,这才似乎欣赏到了其中的文化韵味和背后的重要意义。他还推心置腹说了很多青年人接人待物、学习进取的道理。从他的话语中我这才对此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参观学习丁村的传统文化只是表面目标,更深层次、更重要的目的是沉浸感受文化的魅力,真正领悟这些古迹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这位叔叔像良师一般,我感受到青年人在社会上正是受到这样一群长辈的教诲和引导才能对新事物有正确认识、全面的体会。

图为丁村一座明清古院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文雅 供图

  沿街两旁也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不是青砖,便是泥墙。丁村古建筑群,保存有完整的明清两代民居,这儿的建筑如同恬静安详的小家碧玉,带给人以紧凑、整齐、朴实、精美的感受。行至其中,我身心放松,大脑放空,深吸一口气,仿佛就融入到这片静谧之中,那种舒畅之感实在难以言表。这些古建筑房架不高,朴实无华,舒适幽雅。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当我伸手触碰这些纹理,似乎在与文物对话,脑海中皆是古人“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景。穿行在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那一刻,我被时间的洪流淹没,恍惚间穿越到了300年前的某一天.....下一个瞬间,周围的建筑突然全部消失,周边全是茂密的从林。不远处,滚滚的汾河水奔涌而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手中拿着或木棒或石块,正在结伴狩猎......丁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更因为它也是著名的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的所在地。

图为丁村文化陈列馆内的古猿壁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文雅 供图

  继续往深处走,走到丁村民俗博物馆。从一开始看到门上精致的牌匾的时候,我们就对此次的参观充满期待。其中陈列着近万件文物,经过参观和讲解员的介绍,我领悟到文物背后一个个历史故事、一项项独特的民俗习惯,我听得津津有味,感到新奇的同时也看到当时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和他们那一代的工匠精神,但也惋惜很多高超的技艺没能受到保护和传承至今,我想传承的大任早已经落到我们的肩头……虽然有些文物落有灰尘,或褪去色彩,但这都无法掩饰它们磅礴大气的气势或活灵活现的形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处举行传统婚礼的民俗陈列,场景的盛大、人物的欣喜还有一项项礼节,让我心头一震,当时女子结婚有此盛大的婚礼也定是幸福至极,不禁感慨当时人们生活的美好和传统文化中仪式感的重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传统习俗在当今时代充当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准则,也是重要日子和节日承载人们心意的仪式。传统习俗值得我们取其精华,不断传承。

  如今,丁村虽是知名旅游景点,但村内游人不多。深宅大院里仿佛装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我一路静声参观,只为沉浸感受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临走时,我回顾此次参观研学,心中生出万分感慨:无论是屹立不倒的宏丽宅院,还是匠人手下翻飞的五彩窗花,都是古老村落生命的延续;老街深巷,镌刻着田园生活的闲适古韵;栋梁屋宇,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机杼织锦,回响着产业的再生与繁荣。而这一切都还“活”在这个小村庄里,静静地等待更多人熟知而被发掘、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丁村荷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莹仪 供图

  通过此次研学,我除了学习到丁村中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也认识到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传承方式应是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重新“活”起来。青年是下一代的传承人,我们更要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以己所学专业、乘时代之势、用创新之法让这些文化和建筑艺术得以传播、传承和发扬。(通讯员 宣凯欣)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