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传统手艺传承不辍,蕴含新经济活力,具有文化凝聚力,也带给我们生活美学的启示,在维系乡愁记忆的同时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7月26日至8月1日,我们,也就是武汉大学“寻觅匠心,守望黔艺”实践队前往贵州凯里,踏上了探索贵州黔东南州传统非遗手艺的旅程。
在凯里,我们探访了老绣集市,观赏了精美的苗绣作品,感受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市场中随处可见的数纱绣、马尾绣、打籽绣、叠绣各种苗族刺绣技艺令人折服,古朴、厚重、野性、独特的手工艺魅力给予我们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通过访谈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明花,我们了解到苗绣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更是是苗族文化中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坚韧精神的体现。明花说道:“这是我们苗族的围腰边,中间是织的,边上是绣上去的,这是一种出嫁的时候用的绣品。另外这个是一对袖子,但是现在他们都不怎么用这些了。还有这个是衣服后面的带子,这个历史很老,大概有60年了,这是以前的老人,一针一线,慢慢绣出来的。现在那些绣娘们出嫁之后都不绣了。”时间铸造了这些绣片的魅力,却也夺走了传统绣片的生命力,何出此言呢?现在市场上流转的苗族绣片基本上都是由机器制作出来的,失去了人所独具的情感、思想、创新,苗绣的纹样变得死板僵直。我们一行人走遍了极富盛名的老绣集市,却无奈发现,这里的摊贩所售卖的绣品千篇一律,有许多相似的绣品。而我们原本要寻找的锡绣——世界上最后的金属绣,也已经不复存在。
图为老绣集市苗绣传承人明花为实践队员讲解近年苗绣发展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小贝 摄
在麻塘村蜡染工坊,我们学习了传统的蜡染工艺,体验了这一古老技艺的神奇!
“家家户户有染缸,妇女人人会蜡染”,这是我们从被采访者口中听来的。我们了解到苗族蜡染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做素材,手工艺人们用蜡刀将其化为布料上别致的图案,造型生动,活泼流畅,具有质朴天真、自由奔放的风格。
通过与杨正英老师的访谈,我们得知她主要从事苗族蜡染制作及蜡染旅游产品开发,也会向外地来的研学团、本地外地的大学传授蜡染技艺。她说:“我八九岁就开始画蜡染,现在我已经59岁了。”蜡染这门手艺在她的手中真正的活了起来。从她身上,我们一行人见到苗族蜡染的生命力,清晰的,有力的,它正在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也日益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为贵州蜡染中革家蜡染风格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杨正英老师制作蜡染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小贝 摄
我们还来到了“抱朴”工作室,与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交流,了解他们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作品。
“抱朴”工作室的洪诞老师筚路蓝缕,沐风栉雨,耗费十年时间收集各类少数民族服饰,工作室内珍藏有上万件少数民族刺绣的稀世珍品,其雕琢细巧心如神,万千思如皆融入其中。他认为,“哪怕再多人看到这些老物件,但是它终归是有限的呀,只有服饰背后承载的文化,才是可以发展的,才是以后可以去推广的,如果老物件只是以物件的形式存在,那么没有意义,它很快就会消失。”我们一行人认为洪诞老师所言非常有道理,民族服饰非常多,我们难以将每一件精美的民族服饰都保存起来,但是它承载的文化是不会断绝的,换句话说,承载文化的人,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只要还在,只要还有人懂得服饰上不知名的图案,只要还能够让它创造性发展,那么这样,这么手艺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图为抱朴工作室向我们展示他们收集来传统蜡染作品、刺绣作品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小贝 摄
洪旦老师与我们分享到,苗族村落的蜡染、刺绣、银器等,往往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转化成纹饰叙事,用之于服饰,是一种关乎历史、生活、审美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是千百年乡村文化孕育的产物,以有形、可用、可欣赏的手艺形式存续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走访集市、博物馆、村落和工作室共7个,在村舍阡陌间探寻传统乡村手艺,包括银饰、蜡染、竹编、刺绣、芦笙等,与手艺人们交流、学习,并拍摄记录他们的制作过程,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非遗手艺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下传统手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愿我辈心有惊雷,韧且行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谱写动人华章。(通讯员 卢小贝 刘淼磊 魏琦)